對於國家高速發展,內地不少城市的競爭力急升,為香港帶來挑戰,這些年輕中學生亦身有所感。從匯率、每年的紅包「含金量」,都感到兩地經濟的轉變,對此有學生覺得有危機感,也有人覺得安全感大增。不過,除了「競爭」關係,這些回歸一代都認為,香港和內地亦可同時做到互補,促進彼此進步。
說起兩地的經濟,林鈺清就立刻表示︰「單是看匯率都知道內地進步得很快,早幾年還是港幣比人民幣更值錢,現在港幣只是人民幣的八折;以往大家到內地購物,因為內地的東西便宜,現在則是反過來,內地人到香港購物,因為香港的東西比較便宜。」除了這些「經濟指數」外,黃宏樂從內地同學的「利是錢」亦略知一二,「我們的紅包是一封一張鈔票,有些內地來港讀書的上海同學,他們卻是一封一卷鈔票」。
對於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不少學生都坦言對香港的前景感憂慮,但也有學生有另一套看法。來港前曾經深思過香港競爭力的李毓寒表示自己並不擔心,「香港是中國的一顆明珠,如果回歸前香港已能有好的發展,回歸後發展也一定不會差,而且國家一定不會讓她倒下的」。
喜聞內地發展 爭做制度「先行者」
另鄧偉杰及張穎茵都認為,內地的發展不是對香港的威脅,而是香港的喜訊,「大家就像一家人,當其中一個成員好的時候,對其他成員也有好處,大家也更容易一起進步」。劉茂基也認為,內地發展經濟是好事,「這樣內地的專業人士就越來越多,也會有更好的知識和技術可以與香港互相交流」。
他們都期望,香港能發揮本身優勢回饋國家,做到兩地互補,例如在一些制度的發展,便可作為「先行者」,對全國以至個別省市等帶來示範作用,促進內地制度進一步完善,並將自由的風氣帶到內地等。潘朗軒就希望,內地政府可以像香港般,多設不同渠道吸收意見,「要兼聽好的和壞的聲音,國家才會進步」。
向港取「教育經」 模式更多元
此外,作為學生的他們,亦希望國家可以改善教育制度,伍令筠表示,雖然自己身處香港,但也知道內地的學生學習非常刻苦,而教學內容中有不少都要求學生背誦,「我期待香港這種比較互動、有其他活動的教育模式可以傳到內地,讓當地學生學習也可以更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