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志強時評:香港文化要在交流中豐盈生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7-05]     我要評論

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近年來香港冒起一股極端本土主義思潮,有民意調查在調查問卷中,堅持把「香港人」和「中國人」分開,有本土主義者排拒內地,不喜歡內地的13億同胞,稱之為「強國人」或「蝗蟲」。極端「本土主義」主張香港與內地隔絕、主張去中國化、主張香港文化不要與內地文化交流。香港本土主義離開內地母體,失去本身的歷史文化背景,已變成赤裸裸的政治操作,例如極端本土主義思潮已滲入「佔領中環」的政治運動。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在相當大程度上已經融合,香港若搞極端的本土主義,將走進「死胡同」,失去經濟發展的動力。香港冒起的極端本土主義思潮,不僅在政治上頗有危害性,在經濟上窒礙香港發展動力,而且也會閹割香港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生命

 文化隔絕(cultural isolated)窒礙文化發展生命,文化交流(cultural interflow)則是文化發展的生命。多元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是歷史的事實。三千餘年來,不是一種文化,而是希臘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傳統、希伯萊文化傳統以及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傳統和非洲文化傳統等多種文化,始終互相交流滲透,深深地影響著當今的人類社會。恰如英國哲學家羅素(Russell)所說:「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摹仿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

 歐洲文化發展到今天之所以還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因它能不斷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斷得到豐富和更新。中國文化也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而得到發展的。眾所周知,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大大促進中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的發展。可以說中國文化受惠於印度佛教,同時,印度佛教又在中國得到發揚光大,其在中國的成就遠遠甚於印度本土。同樣,香港文化也是在與西方文化和中國內地文化交流中發展的。

兩地文化交流豐富香港文化

 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無須多言,而香港文化與內地文化的交流,也是無法抹殺的事實。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曾經雲集過中國內地最優秀的文化人士,郭沫若、茅盾、柳亞子、夏衍、翦伯贊、馮乃超、胡繩、邵荃麟、侯外廬、聶紺弩、吳祖光等等,家家抱荊山之玉,人人握靈蛇之珠,群賢畢至,人文薈萃,盛極一時。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也在香港開出學術之花。香港也產生過一代嶺南派畫師大家,如高劍父等。

 在介紹外國現代文學、文化,與國際文化交流方面,香港都曾走在前面。例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就譯介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家、哲學家薩特、英國現代主義詩人艾略特、希臘現代主義詩派奠基者沙伐利斯、墨西哥現代化詩人渥大維奧.帕斯、美國戲劇家亞瑟.米勒等等;法國的卡繆和鼎鼎大名的薩特在1955年就來過香港作文化交流。可以說,香港大張旗鼓地在做這方面的中西文化交流工作之時,台灣和大陸還處在封閉狀態。台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而大陸遲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有這方面的交流。這種文化交流,直接豐富了香港文化,令香港跟上世界現代文化潮流,起到重要作用。

香港「俗」文化是現代化的特徵

 北京作家王朔曾借評論金庸武俠小說,抨擊港台文化的「俗」,認為「成龍的電影」、「金庸的小說」、「四大天王的歌」、「瓊瑤的電視」是「四大俗」。如果僅從對港台文化的流行性、大眾化、普及程度、輻射影響層面等方面來說,這「俗」的概括,還是很有見地的。但是,王朔不僅忽略了「四大俗」中具有豐富的高雅文化的成分,而且忽略了「俗」恰恰是現代化的特徵。所謂現代化,從精神形態而言,按照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經典論述,是一個世俗化的時代,是一個除魅(Entzaeuberung,意即消除了神秘感和神聖感)的時代,是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世俗時代文化的基本特徵就是多元化。

 世界上所有的國際大都會,都是文化名城。諸如紐約、倫敦、巴黎、羅馬、北京等大城市,其獨特而濃郁的文化積澱、文化設施、文化風氣和文化活動等,不僅塑造了它們泱泱大度的文明風貌,而且吸引和聚集了高質素的各類人才,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香港要躋身國際大都會的行列,只顧發展經濟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文化與經濟兩翼共同發揮作用,才能達到目標。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應當有自己的文化定位和發展方向,香港要再造曾經飲譽亞洲的文化藝術,就必須重視文化交流,避免極端本土主義的文化隔絕論令香港文化陷入封閉境地。過分強調一成不變地保存香港本土的固有文化,結果會演變為危險的「文化孤立主義」,或稱「文化部落主義」。

提升香港文化應重視兩地文化交流合作

 但也要看到,今天香港低劣文化過於泛濫,高雅文化明顯不足。現在不少學生寧看漫畫也不讀用文字寫成的書,美術和戲劇中「性」就是享受、黑社會就是英雄,流行音樂中噪音最受歡迎,新聞媒體中對負面全力追捧才能賺錢,這就嚴重阻礙了香港文化的進步和成長。

 提升香港文化,發展香港文化創意產業,應重視香港文化與內地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文化產業合作。內地缺乏豐富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香港則擁有這方面優秀的創作人才,兩者正好互相配合。香港的電視劇、電影背後是一條完整的劇本生產線,當中不乏根底深厚的編劇人才,香港與內地新一代創作人交流切磋,可培養一批既了解國情,又具備國際視野的創作人。

 香港有條件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但必須先注入更多的文化思維,要賺錢,就要搞創意;要有創意,來源就在文化裡。香港與內地加強文化學術交流,將學術成果轉化成商品。香港的大學可舉辦有關影視、廣告、動漫的比賽,邀請內地創意者參與,企業可從中物色投資機會,將創意與投資者連接起來。總之,香港文化要在交流中豐盈生命,而非在極端本土主義的束縛下窒礙自己的發展生命。

相關新聞
來論:陳玉峰庭內庭外不一樣 反口覆舌誠信何在? (2013-07-05)
廿四味:反對派又捏造「B計劃」 騙嚇手段並用 (2013-07-05)
斯諾登事件要如何善後? (2013-07-05)
志強時評:香港文化要在交流中豐盈生命 (2013-07-05)
參與「佔中」:何故?何苦?何必? (2013-07-05)
香港需要正能量 (2013-07-05)
來論:「民陣」篤數欺騙市民須向社會作出交代 (2013-07-04)
廿四味:黎智英懸紅但拒與警方合作 他怕什麼? (2013-07-04)
顧及社會整體利益 也顧及受影響居民利益 (2013-07-04)
西座內望:「佔中預演」泡湯原因透視 (2013-07-04)
優化幼稚園教育 (2013-07-04)
細訴回歸情 同尋中國夢 (2013-07-04)
政經論衡:斯諾登事件折射美國霸權無孔不入 (2013-07-04)
來論:反對派「預演佔中」為何落空破產? (2013-07-03)
廿四味:美國之音青睞「香港自治運動」原因何在? (2013-07-03)
張曉明指出香港需正能量切中肯綮 (2013-07-03)
連鍾庭耀也「踢爆」篤數 「民陣」造假太離譜 (2013-07-03)
斯諾登告訴我們什麼? (2013-07-03)
應對人口挑戰關鍵在於執行 (2013-07-03)
來論:「民陣」七一遊行報大數已走火入魔 (2013-07-0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