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大陸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中國最強音》等音樂選秀節目掀起熱潮,這些節目不僅包括了兩岸三地的歌手、導師和學員,參賽歌曲更包括了兩岸三地各個歷史時期膾炙人口的歌曲,這些節目之所以火爆,是因為凝結了兩岸三地音樂文化的共同回憶。大陸音樂選秀節目爆紅台灣,讓民進黨和親綠媒體心裡很不是滋味,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稱,這是大陸對台灣的「統戰」,要台灣民眾警惕大陸對台「入島、入戶、入腦」云云。而在香港,極端本土主義也指兩岸三地文化的互動,是大陸文化對香港文化的入侵云云。但大陸音樂選秀節目轟動兩岸三地這個現象,清楚呈現了兩岸三地交流的深化,台灣綠營人士和香港的極端本土主義者應該放下仇恨與恐懼,好好正視這些節目所呈現的兩岸三地文化的微妙互動現況。
為什麼越來越多大陸音樂選秀節目能夠引起兩岸三地樂迷的共同關注?不是因為這些節目籌辦得多麼華麗,而是因為這些節目凝結了兩岸音樂文化的共同回憶。大陸音樂選秀節目轟動兩岸三地這個現象,清楚呈現了兩岸三地交流的深化,既折射兩岸三地文化不同,也在互相交融和滲透中取長補短,這是兩岸三地文化互動的一個現象。明白事理的人其實都很清楚,香港一些人「去中國化」就像「台獨」一樣,都是只能搞一些小動作的假議題,並不能真正做到。相反,若是我們能認清楚「中國化」在當今世界的競爭力,從而積極作為,則兩岸三地可以共贏。
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是歷史大勢
其實,台灣和香港的電視節目和流行歌曲也曾在大陸大行其道,早些年,港台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在大陸處於黃金時代,近些年《康熙來了》等一些綜藝節目仍在大陸擁有廣大市場。兩岸三地文化的勃興,就在於開放視野下的交流、融合與創新。同文同種,文脈相通下,兩岸三地間的文化交流是歷史大勢。兩岸三地以及整個華語文化圈中,依賴的正是開放之下的交流去承繼中華文化,去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上世紀隨著大陸的開放,港台流行歌曲進入大陸,讓大陸民眾感受到流行音樂的魅力,成為大陸歌手的流行樂啟蒙老師。幾乎每一個想成功的港台流行歌手,都把大陸作為他們的主打市場之一。台灣的蘇芮、羅大佑、李宗盛等,香港的張國榮、譚詠麟、張學友、劉德華、陳奕迅、李克勤 、梅艷芳、陳慧嫻、莫文蔚、陳慧琳、林憶蓮等,都為大陸歌迷傾情奉獻了許多好歌。大陸李谷一等率先使用流行歌曲唱法,朱明瑛、成方圓、沈小岑、程琳、鄭緒嵐、蘇小明等以第一代歌星的面目出現。80年代中期,大陸歌手和音樂人開始模仿借鑒港台音樂人的創作手段和舞台風格。到了90年代,大陸流行樂壇開始和港台同步,兩岸三地的流行樂基本上臻於融合。
這期間,對大陸流行樂發展影響最大的台灣音樂人有鄧麗君、劉文正、梁弘志、羅大佑、齊秦等。當時的劉鄧風靡全中國,歌手也無不以模仿兩位的演唱為榮,「男學劉文正,女學鄧麗君」,成為當時大陸的口頭禪。羅大佑的作品隨著劉文正、鄧麗君等傳到大陸,並且被大陸許多歌手翻唱。齊秦的歌被大陸和香港很多大牌歌星翻唱,像劉歡、屠洪剛、張國榮、黃凱芹、甄妮等。從齊秦開始,台灣很多創作型歌手像童安格、張雨生、李宗盛等也帶著自己的原創歌曲專輯闖進大陸音樂市場,為大陸的原創歌曲繁榮樹立了一塊里程碑。
有香港歌壇教父之稱的顧嘉煇,創作了超過1,200首作品,他創作的中式小調流行曲,開闢了中國流行音樂新的紀元。黃霑是公認的香港「詞壇教父」,寫出2,000多首歌曲,其中《上海灘》、《笑傲江湖》為「經典中的經典」,被冠以「流行歌詞宗匠」。顧嘉煇和黃霑對兩岸三地流行音樂的互動發揮了巨大影響力。
就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脈搏而言,當今兩岸三地樂壇走「中國風」的歌手比比皆是。所謂「中國風」類型的歌曲並不是今天才有,也並不是從周杰倫才開始的。20世紀30年代,黎錦暉等一批早期的中國流行音樂創作人就在探索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格。繼黎錦暉之後,陳歌辛、黎錦光和姚敏的音樂掀起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第一個高潮,造就了一大批早期流行歌手,並為我們留下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上世紀80年代有香港黃霑的《上海灘》、《滄海一聲笑》,台灣梁弘志的《但願人長久》,以及中國大陸「西北風」原創風潮;90年代,兩岸三地很多流行音樂也帶著很濃的中國元素。
21世紀台灣流行音樂對大陸造成極大影響力的是周杰倫,周杰倫靠著從西方舶來的曲風,加上方文山操刀「中國風」的歌詞,風靡兩岸三地。周杰倫在一系列中國風格的歌曲中大量使用揚琴、二胡與琵琶作為襯底音樂,如《東風破》、《七里香》、《煙花易冷》、《青花瓷》、《千里之外》等,塑造輕靈淡雅的儒人氣息,旋律優雅和緩,具有濃郁古典中國風。
兩岸三地詮釋中華民族情感世界
大陸音樂選秀節目加強了三地文化藝術的資源分享,開拓了兩岸三地在文化藝術領域全面的、深入的互動局面。大陸勝在市場大、資金多、文化底蘊深厚,因此出現文藝界「港台開花、大陸結果」的現象並不為奇。特別是兩岸三地的年輕世代正以他們的自然方式,表達一些共同的生命體驗,這不但是兩岸三地的文化現狀,也是兩岸三地文化的未來,這個趨勢不斷發展下去,兩岸三地將以更溫柔的文化體驗來詮釋同屬中華民族的情感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