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發布7月政府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6月的50.1增長到50.3,這意味著製造業狀況略微改善。然而,滙豐銀行發布的中國PMI指數卻從前一個月的48.2跌至7月的47.7,為11個月來的最低水平。
滙豐銀行和官方數據之間的差異將重新引發一種市場猜測:中國政府試圖展現一幅較為樂觀的中國經濟圖景,以支撐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儘管經濟增速不斷放緩。最近幾周,中國高官似乎已開始主動出擊穩定投資者、經濟學家和評論員的信心,讓他們相信儘管三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逐漸減速,但中國經濟狀況良好。
兩項調查結果出現差距,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滙豐銀行的調查集中於規模相對較小的民營製造商,而官方PMI指數則主要反映了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的情況。
自習近平和李克強新政府上任以來,一直在傳遞出改革的信號:要讓中國經濟從依賴投資和信貸轉為依賴消費和創新,可是上半年中國經濟表現遜於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中國政府加深改革的決心。
推進改革仍需「維穩」
從此前的堅定推進改革,轉為強調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其中含義值得玩味。一方面,中國改革勢在必行,一旦政府重返刺激經濟的舊模式,則背離改革初衷,但如果過分激進,就可能引發經濟乃至社會動盪,經濟結構調整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完成。從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看,穩增長在下半年經濟工作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如何平衡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的關係,成為中國政府當前面對的主要任務:「維穩」。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日增,要避免重開印鈔機,通過適時微調、有針對性的政策維持經濟一定速度的短期增長,有利於改革長期漸進式推行。著眼於社會穩定的保就業,也需要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速方能實現。
作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引擎,投資主要由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三部分組成。製造業去產能壓力沉重,儘管中西部鐵路建設仍在日程上,但其規模和效果難抵2009年四萬億元,餘下的只有房地產投資。總的來說,最近的中共中央會議的政策表態並未超預期,只是穩增長的意味濃於此前。中央政府近幾周推出的一系列規模不大但針對性強的舉措,似乎與穩增長目標仍有差距,投資者或許可以期待更多穩增長政策的出台。 ■美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陳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