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各界聯合會
近日,「林慧思事件」引起社會極大的爭議。事件主要是一位教師不滿警員在旺角街頭處理法輪功和青年關愛協會之間衝突所採用之手法,而用粗言謾罵警方。以此為引,竟演化成兩派不同意見的團體在街頭互相抗衡,更以警民衝突作收場。
媒體標題以「香港病了」來報道事件所引起的風波,究竟香港病在哪裡呢?「林慧思事件」揭示了香港之病在於日益嚴重的「泛政治化」,其中媒體可能在「泛政治化」過程中擔任催化角色,而在「泛政治化」過程中導致社會越來越缺乏尊重與包容。
個人與社會角色衝突
撇除事件所引起的爭論,「林慧思事件」主要是個人言行與社會對老師的期望落差所致。蓋因老師在社會一直擔當著教化傳道的角色,外界對老師言行的要求和期望較一般人嚴格。然而,當老師下班或休假時,是否代表著她已脫離了老師身份抑或依然要謹慎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
若假設老師的行為是出於「挺身而出,見義勇為,直斥其非」的話,本文想指出她所採用的方法似乎並不恰當。一般市民對警方處理事情的手法感到不滿時,在溝通無效之下,不是應該致電相關部門投訴嗎?正如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方法不滿時,在溝通無效時,應該向校方或家長反映而不是對老師惡言相向。究竟我們的社會什麼時候變得喜歡以粗言謾罵、侮辱他人呢?
香港社會的泛政治化
當相關片段在網絡瘋傳後,竟然引起社會極大迴響。不少報章評論將老師形容為「香港的榜樣」,強調她是為了大義犧牲了小節,似乎暗指一位老師公開以粗言侮辱警方並無不妥。這種模糊了對處理事情的正確態度的說法,受到部分政界人物支持認同,由此便演化成一件政治事件。
雖然評論刻意淡化粗言相向的部分,公眾依然擔心行為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於是民間團體自行發起「粗鄙文化遠離校園」的簽名行動。行動遭到一眾反對派政黨及支持人士高調施壓,更圍剿踩場引起騷亂,甚至與警方發生衝突。究竟我們的社會什麼時候變得喜歡以偏激言行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呢?
社會缺乏包容及尊重
整件事件中,老師、警察、民間團體、政界人物均由一條線所串連,這條線就是傳播媒體。由於事件的「可宣傳性」,政客紛紛透過傳播媒體將事件操作放大,使能從中獲取知名度或政治資本。從老師謾罵警察的片段透過網絡媒體為市民知悉、支持與反對者透過網絡論壇及報章評論互相交鋒、踩場圍剿行動的過程同樣亦透過報章流傳。隨著媒體的進步與普及,很多事情似乎很容易便演化成政治事件,激化社會紛爭。
在泛政治化的社會底下,令人覺得只要有道理就可以忽視他人的感受,高呼口號、謾罵他人、以衝突對抗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訴求,逐漸忘卻對他人的基本尊重,社會於是變得越來越缺乏包容。其實,從「林慧思事件」當中,我們應該學習的不是「仗義欺人」,而是學習如何平心靜氣,透過不同途徑去處理問題或表達意見。老師如是,香港人亦如是,政界人物更應該如此!其實只要大家都懂得尊重及包容,社會自然減少磨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