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能五千年一脈相承、經久不衰的唯我中華文明,其博大精深,舉世無雙,源遠流長,天下聞名。有幸作為中國人,深為祖先的文明歷史、優秀文化及卓越智慧而感自豪。
香港雖是中西薈萃、華洋共處之商業大都會,但與內地相比因免受「文革」浩劫,許多傳統文化得以倖存、別具特色,如今文物古蹟保育愈來愈受香港政府和民間重視,證明港人是十分重視歷史的。然而背道而馳的是,本港教育界對教授中國歷史意見分歧,部分學生對學習歷史缺乏興趣,據調查顯示本港70%中學生對中國歷史科不感興趣,新高中課程推行後,修讀中史科的學生人數不斷下跌,引發中史應作必修還是選修課之爭議。回歸祖國十六載,作為名實相符的中國人,假如對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缺乏認識且了無興趣,實乃可悲且可惜的現象。當然青少年不選讀歷史原因甚多,面對升學及就業的激烈競爭,「求學必須求分數」是尚難改變的現實,而中華民族浩瀚歷史長河有數不勝數的史實資料,不求甚解下的死記硬背確令學生望而生畏,更遑論享受從歷史中學習、思考之樂趣,「讀史不得其法,注定事倍功半」,為求分數而學習歷史肯定難獲得益。
一提起學歷史,常有人視為迂腐,此乃相當無知的。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可見以史為鑒何等重要,無論從政或行商,還是個人修為處世,古人均有無數警世良言,大到治國方略,小到修身方法,無所不包,可提供借鑒,所以學習歷史不僅是中學生的必修課,也是成年人的終身進修課程。
在筆者七十餘年營商生涯中,少年時不懂歷史與反省,懵懂中時常出錯、碰壁、失良機,而立之年後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對《孫子兵法》、《三十六策》等「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古籍饒有興趣、略有研究,深為古人智慧折服,冀能活學活用將兵家韜略運用於商業活動,無論在啟用人才、投資策略、商業談判、審時度勢等方面都頗有成效,深深體會到中華文化中的豐富哲理、無窮智慧永不過時,對我們現實生活極具指導意義。如今適逢資訊爆炸、網路縱橫之新經濟時代,世界瞬息萬變,市場盛衰無常,財富轉移加快,競爭加倍激烈,有勇無謀更難立足,成王敗寇智者取勝,在全球一體化、商場如戰場的博弈中,運籌帷幄的本領尤為重要。當今成功的大商人許多已上年紀,未必精通電腦、勤上網絡,但一樣取得輝煌業績,因為他們往往鑒古知今、善於思考、胸懷韜略、高瞻遠矚,擅長從浩繁的資訊中洞察先機,從而趨利避害,統率集團不斷邁向高峰。
中華文化凝聚著數千年的民族智慧結晶,是先人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予人智慧勇氣、助人建功立業,更能淨化心靈、提升道德,是和諧社會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歷史需要一代代傳承,在當今西風東漸的形勢下,假若中華文化在我們這一代出現斷層,將是無可挽回的損失。青少年是一張白紙,吸取祖國優秀文化之精粹,等於站在前人的肩膀看世界,定將事半功倍。學好歷史,終身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