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資深評論員
近年西方傳媒、大行及部分學術界不斷散播消息,唱淡內地經濟及股市前景。不少香港市民和評論員,對他們發放的言論和消息,不加思索、照單全收,乃是「思想奴才」。現時內銀股市場和當年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後部分港人的心態,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內銀股是西方傳媒和大行近年造淡的對象之一。它們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市場對內銀的貸款需求逐漸減少,地方債務和內地銀行的壞賬情況嚴重,如同無底深洞。一些大行(如高盛)近年大幅減持內銀股,加深市場憂慮。
然而,種種跡象顯示中國的金融和銀行體系仍然穩健。首先,人民幣不斷升值,匯率屢創新高。假若一國的金融和銀行體系行將出現嚴重問題,投資者對當地經濟前景失去信心,便會大量拋售該國貨幣,幣值必然暴跌。如早前歐債危機瀰漫,歐元的受沽壓力加深,匯率急挫。反觀中國,人民幣匯率不跌反升,是內地金融體系將出大問題的徵兆嗎?
再者,這些年大行沽出的內銀股,大部分由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吸納,牽涉金額達數百億港元。「淡馬錫」是世界知名的主權基金,年均回報率理想,表現超卓。若然中國內銀行業如西方所言般不濟,「淡馬錫」如此超卓的機構怎會願意大手吸入?
同類事件,亦見於港英時代。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後,不少本地及西方傳媒不斷渲染「九七陰影」,指香港回歸後,本地經濟將一落千丈,大量內地同胞湧入,貪污盛行,民主自由受壓。於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掀起移民潮,當時不少港人辭去高薪厚職,低價賣掉物業,申辦移民,連根拔起離開香港。
回顧歷史,上述言論不攻自破。八十年代至九七中期,正是香港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如果當時本地和國際大投資者,對香港前景失去信心,理應大量拋售港元、套現買入他國貨幣。惟當時港元匯率一直保持穩定,維持在一美元兌七點八港元的水平,已知這些人罔顧事實,錯誤移民。
此外,當不少港人廉價賣出樓房移民時,一些大地產商默默買地作長線投資。筆者有朋友從事圍欄鐵閘工程,他指某大地產商於八九十年代在本港買入大量土地,當時他接到不少這間公司的訂單,要求在其新買的土地外圍加上鐵欄,以免外人進入。這間地產商現在成為香港最大的地主,業績輝煌。
在做投資決定前,宜細心察看事實,而非「耳食」,「專家」說什麼便信什麼。而作為評論者,如不慎思,把西方的言論和消息搬字過紙,投資便容易吃虧,對自身和讀者均無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