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法國人眼中的中國藝術旅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8-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在中國進行藝術授課的亞歷山大。

 法國是歐洲較為古老的藝術國度。Alexandre Ouairy,中文名亞歷山大,雖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法國靚仔,但是黃頭髮、白皮膚、藍眼睛絲毫沒有成為他學習、感悟、發揚中國文化的障礙,相反,他得出了一個自己對於融匯中國本土文化的法則,就是「發現中國人不易察覺的自我生活」。這是他來香港進行藝術推介時,對記者說的話。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發現中國人不易察覺的自我生活」是一個怎樣的內涵,這必須從亞歷山大的作品說起。如果仔細觀察他的作品,確實會發現,有時候我們中國人對自我的生活、身份審視,因為太過熟悉或太過習以為常,自己反而不能夠明白周圍的日常元素所蘊含的藝術、人文和反思特點。

遊走於中國與中華

 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在亞歷山大那裡,卻有著非常深刻的區分。例如「中國」與「中華」,這兩個可能我們自己都沒有認真區別過的漢語詞彙,卻對亞歷山大產生了不同的藝術體驗和文化認同。很明顯,如今的亞歷山大已經是一個中國通,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能夠熟練運用甚至連香港人都不知道、卻在中國內地非常流行、普遍的詞語。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他的藝術審美觀。

 他告訴記者,他有一個非常具有「中華古典文化」色彩的藝名——陶弘景。幾乎所有公開創作、發表和流入市場的作品,他都署上「陶弘景」這個名字。亞歷山大特別用中文告訴記者,這個名字是一種中華文化,而非中國文化。對於這種「較真」,記者倍感奇怪。原來,亞歷山大要表達的意思是:很多當代中國人,根本不知道陶弘景是甚麼。典籍中的文化和現實中的文化,經過他的介紹及對其作品的觀察,不難發現,亞歷山大對中國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區分,是非常嚴格的。中華文化是一個歷史範疇,而中國文化是一個現實範疇。他說,自己的藝術生涯,來自法國社會對中華古典漢學的介紹,激發起他的興趣。已經在中國上海生活了十餘年的他,如今覺得,只有在中國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創作中尋求平衡,才能夠延續其中國的藝術生涯。

利益追求的價值藝術

 細細觀之,亞歷山大對中國當下文化的感悟,不是空穴來風。曾經在上海讀書的他,如今經營著一家藝術設計和創作的機構。他很直白地說,與自己的中國朋友、中國客戶打交道,他覺得中國人太愛錢。對金錢明顯而瘋狂的渴望,幾乎成為了中國社會唯一的人際準則與處事之道。如此一來,藝術也不能自外於這種社會思潮。

 因此,亞歷山大覺得,如果只是單純創作一些古典的藝術作品,雖然在藝術上具有超高的價值,但是卻可能難以得到中國社會大眾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亞歷山大覺得,自己從中華文化中,學到的更多是一種方法。他會運用中華文化中的思維、線條、手法,去闡述當下中國文化、中國人生存狀態的意義和樣貌。而恰恰這些,中國人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覺得,這就是承認利益追求的價值藝術。

 他向記者展示了一組叫《從沒去過》的作品。作品的畫面,是一系列中國傳統的山川、大河、風景、亭台樓閣、小河泛舟等等。這種場景,我們會感覺非常熟悉,非常親切,但是,這些究竟是從哪裡取景呢?亞歷山大面對記者的疑問,安然地拿出幾張人民幣,向記者展示了紙幣的背面——原來,亞歷山大創作的作品《從沒去過》之背景,全部來自人民幣的美術圖案。他說,中國人有時很愛錢,但是對錢本身的關注,只是一張紙鈔上的數字,卻從沒有認真看過鈔票上的圖案。而這些圖案的藝術感是很強的,是中國自然風光的代表。可惜,很多中國人沒有去過。

 同樣,戶外廣告設計作品《先富起來》,也具有這樣的內涵。他說,先富起來,是中國人曾經的改革號角,是中國人走向現代化的關鍵之音。如今,中國人仍舊在求富。在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背景下,「先富起來」四個大字,以霓虹燈的形式去表現曾經的歷史之聲,也是在提示每一個在這燈光下的人:生活的意義,除了金錢,還有甚麼?現代社會除了鈔票增多之外,是否還有公平、正義、人文、互助的美好品德與內涵?這些,都是亞歷山大在中國從事藝術創作時不停思考的問題。

藝術之美來自人文

 法國是歐洲最具文明與藝術美感的國家之一。塞納河、羅浮宮、香榭麗舍大道,都是一代代藝術家打開生命與藝術源泉的利斧。法國的藝術薰陶與人文成就,依然是亞歷山大引以為傲的自豪感。在他看來,如果法國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文化國度,那麼,這種情愫的薰陶,是自小形成的。每一個人莫不如此。哪怕是在1968年的激盪歲月中,法國人在抗爭中所表現出的藝術氣質,都是那樣令人慨歎。

 在中國上過學的亞歷山大,直言中國的藝術培養,只有技巧,只有考試,而無人文內涵。中國當前的學制取自歐洲,卻失去了最根本的人文精神。但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對藝術的渴求,其實歷歷在目、遍地皆然。亞歷山大認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酷愛,應當能夠使自己身邊的中國人,更多思考歷史的傳承與文化氣質的培養。

 法國的學校,藝術系的學生寫生、外出實踐的時間,佔了絕大多數的時間。課堂的教學,是為了社會實踐去服務的。有人認為,在歐洲文化氛圍中,法國人是最為講求價值理念的族群。亞歷山大坦言,隨著全球經濟的下滑,法國人對藝術、人文的執著,會較之於過去有所變化,但這僅僅只是形式的改變,人們總是試圖在口袋的錢包與胸口的良心中,求得一個平衡,哪怕生活再艱難,經濟再蕭條。

 因此,亞歷山大覺得,自己在短期之內是不會離開上海的,也會經常在上海和香港之間上演藝術的雙城記。他覺得,中國的藝術旅程,或許就是一生的時光,第二故鄉的中國,已經是心目中、事業上的一個新的起點。

相關新聞
法國人眼中的中國藝術旅程 (2013-08-17) (圖)
走東走西:性愛大師遺愛人間 (2013-08-17) (圖)
詩歌在旅途 莫言對話阿多尼斯 (2013-08-17) (圖)
阮兆輝經典重溫 (2013-08-10) (圖)
劉成當選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 (2013-08-10)
走東走西:不老傳說 (2013-08-10) (圖)
紳士文化是香港的氣質 論眾人之事不宜帶粗口 (2013-08-10) (圖)
認「清」設計 從生活上開啟孩子的創意空間 (2013-08-07) (圖)
山高水長寫丹青:旅法中國山水畫家范一夫 (2013-08-07) (圖)
中國原創動漫佳作即將走進草原視野 (2013-08-07)
毛俊輝再度任港台文化合作召集人 (2013-08-07) (圖)
亂風中的「歪桃」風箏 (2013-08-03) (圖)
「歪桃」風箏起飛 (2013-08-03) (圖)
藝術與新媒體 (2013-08-03)
實景劇《文成公主》正式公演 (2013-08-03)
走東走西:美國夢破碎 (2013-08-03) (圖)
換衣服 換身份 換角度 (2013-07-31) (圖)
中國聚焦:「申遺」助推中國全力保護絲綢之路珍貴遺存 (2013-07-31) (圖)
作曲家朱踐耳向上海圖書館捐贈音樂手稿 (2013-07-31) (圖)
首屆「西安碑林獎」書法展 海內外書法家反應踴躍 (2013-07-3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