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的風箏、火箭,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中國風箏,距今有2千多年歷史,最初用於傳遞軍事信息。到唐代成宮廷娛樂,宋朝於民間流傳。元朝開創者忽必烈進軍大理國,把中原「米」字風箏,帶到雲南。「米」字風箏因那裡的山地氣候特徵與中原不同,沒法長久留空平穩。於是,雲南人研究中原風箏中的種種問題。
雲南稱「滇」,「滇式風箏」叫「歪桃」,戲稱「滇蜂」,最大的特點是能夠適應亂風、大風。以前,畫風箏常會畫個尖端略歪的桃子,把風箏叫「歪桃」。按照流體力學、等比數列等物理、數學分析,「歪桃」結構上不以傳統三角形、米字形的風箏為格局,而是以倒米字形為中心,風槽特別深,65度的迎風角度,尾翼垂直平衡間距相等,風箏尾巴翹起呈槳狀,平穩滑行於亂風中。
「軟翅不軟,硬翅不硬」是「歪桃」的結構原理,「洩、找、躲、讓」是其最大的優勢。洩,指多餘的風會從風槽洩走;找,即使風向比較亂,也能自己找到風向;躲,風大就會躲風;讓,要是風更大,它就讓著風過。
每隻風箏都有「墜力面」,風箏底部有流線型的氣流通道。面對像打耳光、左一下右一下、沒有章法可循的雲南「耳光風」,「歪桃」應對自如。雲南風箏,如今流傳到中原,它跑得快,飛得遠、走得高。
近年,「歪桃」在美國華盛頓州國際風箏節、埃及開羅文化藝術中心等國際賽事中頻頻獲獎,並被世界第一大風箏博物館「西雅圖風箏博物館」等國家、機構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