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風箏癡」張主謀與他的「滇蜂」。
風箏是中國人的發明,後來傳到歐洲,對滑翔機、飛機發明有重要的啟發作用。現在,夏日來臨,風和日麗,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滇式風箏,是風箏流派中最特別有趣的,又叫「歪桃」。史上,中原風箏傳到雲南,在「耳光風」四周環山,錯落有致,在風速風向變化莫測的山寨,飛不高、飛不穩、飛不遠。因此,雲南人發明滇式風箏,它會找風、躲風、洩風、讓風,在風箏界中獨樹一幟,是風箏中的「戰鬥機」。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霍蓉
第一代滇式風箏
來了,來了,周圍老頭指著他──戴永慶,「滇式風箏」第四代傳人,快60歲了,眉上弩張的幾根長毛,在他講風箏中跳動起來。他祖上的老爺是讀書人,清代末年開始做風箏,曾進京城參加科舉。
除了琴棋書畫,做風箏玩風箏,也是文人的一大樂趣,他老爺也一樣,喜歡放風箏,眼看中原過來的風箏,在雲南飛不高飛不穩,於是琢磨風箏,後來竟成了一項特長。後來家道中落,做風箏就成了一門技術,用來養家餬口。
到戴永慶,起初家裡不同意,做風箏要養活自己多難。可他喜歡,10歲就開始扎,從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到放風箏,木工、繪畫、書法、篾工樣樣都學。其中,扎風箏的關鍵是削篾,決定了風箏怎麼飛,篾的厚薄,決定了風箏的高遠。他學了兩年,研究出「削篾刨」,本來要削2小時,現在15分鐘就搞定。
做風箏要3天時間,一隻才差不多30元,當成生計還是難,也容易失去樂趣。現在,風箏不是他主業,而是愛好。不把家傳的技藝當作賺錢的工具,閒時欣賞閒時玩,反而把民間技藝,安置在適合的位置,回歸到做風箏的最初狀態,不為錢不為名,「玩」是生活方式。
風箏癡的藍天夢
「雲南風箏和今天戰鬥機的原理一樣。」講得那麼自信的,是70有餘的張主謀。他眼裡的雲南風箏不得了,結構原理和高科技飛行器是同等高,雲南風箏最強調風向、風速的適應性。他說雲南風箏叫「滇蜂」,象形的比喻,也是自然的結合,蜜蜂翅膀的大翅、小翅,雲南的風箏也是大翅、小翅,特別的是,戰鬥機機翼的三角形夾角,和雲南風箏小翅的夾角方式幾乎一樣。
他口中說的,全是技術、科學含量,因為「一輩子夢想就想當個飛行員」,可他一輩子做了和飛行毫無關係的工作,年輕時就癡迷飛機,學的專業就與飛機滑翔有關,看飛虎隊事跡、看蘇聯的飛機模型……老了退休,風箏便是他飛翔藍天的願望。自己扎來的風箏,看著它飛起來就像自己飛起來,他是老練的風箏高手。
雲南版盤鷹風箏
「大爺,這風箏看上去挺牛的,就和真的一樣,鼻是鼻兒,眼是眼兒。」
「是呀,還能比賽,放的時候,鷹下來襲擊。」這支風箏隊還有QQ群,隊員平均年齡60歲。常說上了年紀的人平和,可爺爺們聊起風箏,太來勁了,取下風箏就手舞足蹈,「看,它足夠逼真,我們自己畫的,形體比例1比1。」扎翅膀需要很講究,有鋼的成分在裡面,就不會斷。線是用日本進口的,人家用來釣魚,他們用來放風箏。
確實,盤鷹風箏,玩法多。太極、八卦、老鷹捉兔,還能室內放風箏。這群老人有一套,戶外施展身手,還常常在QQ群裡分享經驗技巧,怎麼鬼推磨,怎麼原地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