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電影《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裡,美國富貴人家夜夜笙歌,享受著極度奢華的豪門夜宴,披著耀眼的華衣錦服,享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黃金歲月。影片今年五月在香港上映,如今雖已落畫,但片中「大亨」的富貴生活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那個年代,美國經濟如日中天,大部分美國人一往直前地追求著他們的美國夢。
小說《大亨小傳》一九二五年出版,曾經五度被改編拍成電影。作者費茲傑羅(F.Scott Fitzgerald)早就借書暗喻,美國夢始終夢碎,正如小說裡男主角蓋茨比的戀情,僅是一場夢幻。
故事講述揮金如土的大亨蓋茨比,在紐約長島興建了一幢豪宅,遙望對岸已作他人婦的舊愛黛茜。他夜夜燈紅酒綠,企圖吸引黛茜登門赴宴。
蓋茨比年輕時是窮小子,他以為黛茜嫌他貧,故另嫁富人。蓋茨比終於飛黃騰達,希望舊愛回心轉意,可惜悲劇收場。黛茜開車撞死丈夫的情人,蓋茨比代她認罪,在黛茜丈夫的陰謀策劃下,蓋茨比反遭死者丈夫開槍擊斃。黛茜和丈夫卻逍遙法外,繼續他們為所欲為的奢華生活。事實上,黛茜完全是一名貪婪和冷酷的女人,蓋茨比一廂情願地寄予希望,難免夢碎。
作者費茲傑羅借書譴責當年美國的特權階級自私專橫,道德淪喪。在這個「美國夢」的遊戲裡,只有玩家,沒有贏家。《大亨小傳》一針見血,出版時卻滯銷,受到批評。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作者逝世後十五年,美國經歷了「大蕭條」洗禮,人們恍然大悟,開始留意此書,後來更將之改編成電影劇本。
二十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大亨小傳》高踞第二位。書評家認為,此書「清晰啟發了美國的文化」。
最近,隨著電影《大亨小傳》的餘熱,美國歷史教授丘吉維比(Sarah Churchwell)出書《冷酷的人:大亨小傳中的謀殺、暴行和虛構》(Careless People:Murder, Mayhem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Great Gatsby),分析了當年紐約社會陰暗的一面,解釋了「美國夢」破碎是勢所難免的。
該書指出,事實上《大》作者費茲傑羅本身也在紐約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他無酒不歡,拖垮身體,死時僅四十四歲。他寫《大》書那兩年,因放浪形骸,每天寫不到一百字,被迫遷居意大利,靜心完成寫作。
《冷》書揭露一戰後美國物慾社會的黑暗面,例如非法經營酒吧、幫會橫行、富人醉生夢死、通姦、謀殺等。作者引述一宗當年轟動全球的兇殺案:紐約市一名已婚的新教牧師,與已婚婦人通姦,兩人遭亂槍擊斃。費茲傑羅就是在這種道德敗壞的環境下取材寫作。
《冷》認為,費茲傑羅的作品,在出版近百年後的今天仍有共鳴,財富不均,階級對抗,形成「仇富」心理,演變成「美國夢」的破碎。「只要看看佔領華爾街的人,就會意識到『美國夢』只有百分一的美國人能夠實現。其餘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者,只能發發牢騷,或者『仇富』。」
「美國夢」的遊戲裡,只有玩家,沒有贏家。 ■文:余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