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印畫中的家庭、倫理與信仰 「闔家平安—館藏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8-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慶賞元宵》

 香港文化博物館最近舉行「闔家平安—館藏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展覽,館方精選了逾一百件以「家庭」為題材的版畫及木刻印版,堪稱是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一次現代禮贊。展品反映中國傳統社會以家庭為中心的思想,版畫內容亦寄託了家庭成員的祝福,展期至明年一月十三日。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中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和木刻版畫的國家,內容及題材十分廣泛,當中不少以「家庭」為題材,表達人民對家宅、以至家人守護的祈願,充分體現傳統社會對於「闔家平安」的追求。而今次展覽亦介紹了反映民間信仰的版畫,例如用以鎮宅的門神、灶君等年畫,以及佛道神仙肖像祗馬和其他神像版畫。

版畫中的家庭觀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刑起於兵,法源於禮。家庭倫理與國家倫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據相關資料介紹,家庭成為構成社會的基本組織,儒家道德倫理所確立的長幼有序、尊卑和睦、內外有別等觀念,以至崇尚幾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方式,主導了傳統社會價值,更成為不少民間版畫創作的題材。今次展覽精選了逾一百件館藏的版畫作品及木印刻版,以新的詮釋手法,讓觀眾從新角度欣賞民間木版畫所傳達的豐富意涵。

 傳統中國社會以農耕為主的作業方式,形成對土地與勞動力的依靠,以至聚族而居的生活習慣。家既是經濟活動的單位,亦是血緣親屬的居所;在儒家思想裡,家庭藉尊卑長幼、內外有別的秩序作為維繫家庭倫理的支柱,推而廣之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國理念。「齊家」既是個人修行的表現,亦是治國的先決條件,安穩的家無疑是個人修身和國家管治的良好體現。

 那麼,甚麼是家庭中最為寶貴的組成呢?從展覽的版畫中可以看出,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傳宗接代和保佑平安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傳宗接代,幾乎成為中國人衡量一個家庭是否興旺的標準和依據。我們經常使用的「人丁興旺」一詞,便是對這種思維的高度概括。因而,以送子送女為題材的版畫,在今次的展覽中,數量特別多,也很突出。而對孩子成長的期望,也是家庭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這其中,多以健康長壽、金榜題名、富貴萬代為三個類別,涵蓋了人生最為重要的生命、地位和財富三個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既然生下來,就需要成長,需要保護。比較有意思的是,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但是在展現家庭對孩子的保護這一點上,卻以女性為主角。在名為《母子情》的配對型版畫中,孩子是由母親抱著的,且母親一手抱著孩子,一手還捧著動物。其中一幅畫中,母親的手中所舉動物為老虎,象徵鎮宅保平安;而另一幅畫中,母親手中的動物則是雞,象徵阻卻鬼魅邪靈對孩子的侵犯。從這個意義上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擔任下一代守護神的,是女性。

祭祀與祈願的傳承

 《禮記.祭法》述及「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雷,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中國人向來講求通過祭祀和祈福來實現家庭的平安與國家的和樂。祭祀,是對祖先的一種崇敬;而祈願祈福,則成為了對未來生活的期待。通過對歷史與未來的雙重寄託,古代中國人找到了生活安寧的慰藉和心靈家園。而版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承載了這樣的功能。從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對神明鬼怪的一種難以言喻的複雜心態。

 據資料介紹,古代中國,居家必然要有鎮宅之物。鎮宅,需要神明,也需要動物。流行於鎮宅版畫中的神像,是具卜有禦凶驅邪功能的護衛神。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看出,這其中既有具備動物形象的青龍、白虎;也有宗教崇拜色彩的雷神、張天師;也有將人神格化的尉遲等人。這類神祗雖然看起來似乎兇神惡煞,但是在普通中國人的心目中則是不可缺少的保護神,因而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在地化宗教崇拜在生活化、世俗化的進程中,與民眾的生活日漸緊密。

 宗教一方面促進了鎮宅版畫的產生和流行,而另一方面,鎮宅版畫的流行也反過來促進了中國本土宗教的世俗化。例如,在一幅名為《灶君》的版畫作品中,灶君夫婦二人並列而坐,版畫上刻有二十四節氣,此夫婦二神,既有司命大權,又要懲惡揚善,同時還要管理農村耕作之時令,因而版畫中的形象極為親近而動人。這與中國傳統的神仙形象是不同的。

 透過展覽可知,中國人的祈願祈福,主要是以家庭和個人幸福為主題的。在傳統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中國社會,個人以至家庭生活與土地緊密連繫。安土重遷,骨肉相連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在長幼有序、男耕女織的生活模式下,祈求四時順景、合家和睦,以至同慶豐收的風俗傳統,成為和諧生活追求的象徵。古代的社會職業階層分為士、農、工、商四等,當中以科舉入仕,最為人所期許。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自然成為務農者最大的心願;從商者則希望在旅途上一帆風順,早日平安歸來,與家人分享豐碩的成果,而木版畫便滿載各人不同的願望。

 今次展覽的作品中,有一幅清代的版畫《冠帶傳流》,能夠較為突出和有力地顯現中國人在祈禱中所表現出的心態和價值取向。冠帶傳流,其表意內涵便是整個家族一代又一代官運亨通。在這幅畫中,主人公是小孩,他用繩子拉動帶有烏紗、紅袍、玉帶等物件的小船,完完整整表達了入仕為官的願望。中國人習慣使用隱喻諧音法。這幅畫中,冠即官,船即傳。可見,中國人的官本位思想,是從古代即開始培養的,而且是從幼兒蒙學時代,即開始灌輸此種觀念。當然,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至少從表面上看,做官不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實現忠君報國的理想——文死諫、武死戰。

信仰實用化的明證

 署理康文署副署長吳志華博士於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說,中國傳統木版畫印刷藝術,可說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工藝。至清代中葉,民間版畫藝術的發展更達至頂峰,各地大大小小不同的作坊均大量生產木刻版畫,題材亦漸趨多元,直至清末、民初,因戰亂及西方印刷術的傳入,木版畫印刷藝術才漸告式微。二零零六年,木版年畫更被納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文化意義可說備受重視。

 展覽告訴我們,在傳統中國社會裡,家庭的安穩以至家宅的生活富足,一直都是平民百姓所嚮往和追求的願望。民間木版畫的不少題材均與家庭生活息息相關,這些帶有安家鎮宅含意的木版畫,每多見於家中門窗、廳堂,以表達守護家人平安的祝福。此外,喜慶迎祥,寄願福壽康年、節慶豐收等亦是常見的主題。

 透過今次展覽的版畫之內容與主題,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人在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結構下,所形成的信仰和崇拜,是與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版畫中所體現的崇拜,與其說是神明崇拜,不如說是一種物質崇拜。因為,傳統中國人將自身對物質的所有需求,全部都簡化為一種神格化的守護中保形象,並進而與文學典籍中的故事相結合,從而形成了極為特別的文化信仰觀。這對於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走向,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對中國人的思維甚至預言,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說,今次的版畫展覽,印證了中國人信仰實用化的假說。當然,追求幸福,是自古以來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權利。因此,版畫作為一種藝術,能夠毫不掩飾地表現中國人在這方面的特質,也是一種藝術的真實和勇氣。

相關新聞
印畫中的家庭、倫理與信仰 「闔家平安—館藏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展 (2013-08-24) (圖)
版畫與印刷 (2013-08-24) (圖)
墨緣佛事,萬字經塔:萬德法師的文化修行 (2013-08-19) (圖)
汶上寶相寺佛牙 見證滄桑利益眾生 (2013-08-19) (圖)
「這不是藝術,而是沉甸甸的歷史」 (2013-08-14) (圖)
記者手記:勝利日的文化警醒 (2013-08-14) (圖)
乾陵大猜想:追隨唐代人的精神和夢想 (2013-08-05) (圖)
唐陵典範 「露天石雕博物館」 (2013-08-05) (圖)
無字碑之謎 (2013-08-05) (圖)
六十一蕃臣像無頭之謎 (2013-08-05) (圖)
乾陵地宮寶藏之謎 (2013-08-05) (圖)
乾陵為何未被盜掘 (2013-08-05) (圖)
武則天時代的風貌 (2013-08-05) (圖)
小影片 大歷史——紀錄片《老兵》中的守望者 (2013-07-22) (圖)
專家評述:《老兵》承載歷史敘述 (2013-07-22) (圖)
記者手記:愛國是微觀而崇高的 (2013-07-22) (圖)
縮小的歷史 複製的現實——微縮模型藝術背後的文化探析 (2013-07-08) (圖)
佈展孫文,更多是歷史的意義與價值 (2013-07-08) (圖)
最後的文化告別,永恆的文人感傷 (2013-06-24) (圖)
告別之後的反思 (2013-06-2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