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飛越老人院》劇照。崢嶸 攝
中國第六代導演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主要指北京電影學院85班,他們期待的不是票房。電影以當下為主的城市,情景再現客觀存在的事物,像當代藝術中的玩世現實主義、波普藝術,表達人怎麼活、怎麼想、個人價值在哪。他們是發現問題的一代,電影裡總是提出問題。
原因是,滲入這代人血液裡的東西,很純潔,很殘忍,是浪漫也無助。他們成長在行走中的中國,成長伴隨著人權的改善。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有文革、物資緊缺;70年代的天安門事件、計劃生育、恢復高考;80年代的六四事件,西方文化點燃個人夢想「先鋒、當下、現代派」,加上弗洛伊德、蘇格拉底、泰戈爾的哲學、波德萊爾、舒婷、島子的詩歌,邁克、甲殼蟲的搖滾。他們骨子裡是約翰連儂的兒子,觸摸到「世界上最藍的一片天」。到90年代,面對改革開放的有了北京人在紐約。所有的文藝解放運動都主張自由、獨立,強調文學藝術是自由的表達,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
第五代導演包括之前的導演人,他們的作品像美術界的鄉土現實主義,傷痕美術,是新中國成立的一代,文革的一代,上山下鄉的一代,被稱為「搞文藝的」,有戰爭,受政治拖累比較多。如張楊的父親導演張華勳,起初不希望他做導演,做醫生、律師不會被牽連。他們過往的經歷和歷史折磨,包括第五代導演對現實是迴避、排斥、不再喜歡,以致他們電影中的溫情苦澀,卻是轉向文化歷史的重要原因。
「反映現實不是照抄現實」。「關注個人,關注現實和個人對生活的感受感悟」,「從自我出發,電影是關注當下、記錄現實很好的手法」記錄時代、記錄人,記錄人活在此時此刻的意義,這就是第六代導演人,他們從現實中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