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城市化帶來經濟飛速發展,也帶來不可忽視的副作用。資料圖片
陳曉鳳
到2011年為止,中國的城市人口已經達到69079萬,佔全國人口的51%,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鄉村人口。中國用3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用近百年時間才走完的城市化之路。 城市化的神奇速度帶來經濟飛速發展,卻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副作用。
與城市化突飛猛進同步,中國鄉村正在快速衰落。
據官方統計,中國的自然村10年間由360萬個銳減至270萬個,每天都有近百個村莊從地球上消失。我國耕地的紅線是18億畝,但上年耕地總量已達到18.26億畝的逼近紅線水平。由於城市化對耕地的吞噬,目前我國人均耕地只有1.59畝,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7%,全國有666個縣的人均耕地不及世界糧農組織界定的人均0.8畝的警戒線。
城市不但吸走了鄉村的勞力、人才、資源、土地,污染了鄉村的水源,連大樹也不放過。十幾年來,很多城市砍掉城市古老的原生樹,又以幾千甚至十幾萬元的重金從鄉村挖來古樹移植於城市。那些見證了鄉村幾代人生命的大樹,來到尾氣污染的馬路邊,由於水土不服,70%並不能成活。
作家熊培雲說,每座村莊都是一座圓明園,都值得保留。他登廬山看到一副對聯:「傍千年樹,讀萬卷書」,非常感慨,因為在他的家鄉,曬場上、祠堂邊那些承載童年美好記憶的千年古樹,都被樹販子買走了。很多鄉村不僅生態破壞,物質赤貧,鄉情不再,原有的精神財富也煙消雲散了。
城市化的大躍進,與地方政府對土地的絕對支配權有關。一個行政拆遷,就能讓千萬戶農家失去祖傳的房屋與安身立命的土地。 近年,農民因抗拆而喪生於推土機下的報道絡繹不絕,令人心寒。在一些官員眼中,百姓生命遠不如政績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賣地生財,往往並沒用於改善民生,而用於豪華辦公樓、買豪華轎車、公款吃喝、官員入股等等利益集團的私利上。
早在2010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一份調查中就顯示,由於地方政府以地生財的發展觀念,中國的「土地城市化」已經遠遠高於「人口城市化」,這說明一些地方政府積極推進城市化的首要目標,並非是改善民生,而是單純以增加地方財政為中心。
城市快速擴張,讓很多城市已到生態承載的極限。北京、上海、廣州近年都陷入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水源短缺以及垃圾圍城的困境。原本水資源豐富的北京,現在已經成為極度缺水城市。北京的地下水嚴重超採,包括母親河永定河在內的21條河流也都早已斷流。
空氣污染讓眾多北京人患上呼吸系統慢性疾病,特點是久咳不癒,人稱「北京咳」;空氣污染讓廣州人的肺葉變黑,人稱「廣州肺」;空氣污染讓上海成為肺癌高發的城市,人稱「上海癌」。
周末女兒去參加同學的追悼會。一位風華正茂的男同學,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就因肺癌去世了。八寶山告別廳內,班主任與幾十位同學都無比悲痛與感慨。生命如此脆弱,輝煌的學歷,富裕的家境,前程遠大的職業,都不能抗擊惡劣環境對生命的剝奪。
一位著名作家把今日中國的城市化比喻為「無土時代」。他認為,城市吞噬了鄉村的土地後,用鋼筋水泥把地面徹底覆蓋,完全切斷了人與土地的聯繫,因此,污濁之氣、不平之氣無法被大地吸收排納,所以就有了城市文明病。
著名後現代發展哲學家王治河博士認為,中國當代的城市化,是歐洲價值中心論的折射。這種價值觀崇尚的是「線性進步理論」,即歷史發展是一個由低向高的直線運動。任何民族的發展,都要走城市化、工業化的道路。城市化才是人類文明的象徵。而現代城市化運動,目標是為了資本、政績、GDP,見物不見人。受第一次啟蒙時期對自然與鄉村帝國主義的態度,現代城市化對農村採取的是一種近乎趕盡殺絕的態度。在這種居高臨下蔑視鄉村的發展觀中, 沒有消失的村莊,也都走在瀕臨滅亡的路上。
今天,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在反思,中國是否一定要以消滅鄉村的方式來達到水泥統治一切的城市化?有識之士呼籲,要保護農耕文化,留住中國文化的根。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張孝德教授在《拯救中國鄉村文明呼號書》中說:「今天的中國需要城鎮化,但絕不能走西方式的讓鄉村消亡的城鎮化。以城市替代鄉村兩元歸一的、以鄉村終結為代價的城市化,是西方文明深化的必然規律,但不是中國的必然規律。」
在遭受城市病困擾後,西方發達國家正在反思城市化帶來的弊端。
德國是最早實現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可是今天乘火車汽車在德國旅遊的人,都對那裡廣闊的草原森林印象深刻。在世界工業化程度排名第三、人口密度位於歐洲第三的德國,高度城市化的同時也保留了大片的自然植被與農田。在德國,30%的土地是森林,55%的土地用於種植小麥以及放牧,只有14%的土地用於工業建設。
早在上世紀80年代 ,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茲就在其名著《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出,加強對農業的人力資本投入,農業同樣可以成為經濟亮點。他認為在傳統農業中,各種生產要素都得到了最佳配置,只不過技術投入不同,效益就完全不同。比如上世紀中日本每英畝產量是印度的8倍。舒爾茲認為,投入對農民的教育,提升農村人力資本,就能讓農業成為國家經濟增長點。而在經濟發展中偏袒工業,也會扼制整個經濟發展。
近年有愈來愈多的經濟學家認為,把同樣數量的資本投向農村,比投入城市更有效益。加大對農村交通、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投資,讓農村享有與城市人同樣的公共資源,比單純吸引農村人進城好處更多。繁榮的農村,既保證了工業化需要的生活及生產資料供給,也是市場取之不盡的客戶源泉。
民本主義的城市化,著眼點應是「人口城市化」:讓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醫療、教育、通訊、商業等等便利,讓農民不離故土而安居樂業,能有尊嚴地生活。官本主義的城市化,將城市化等同於鄉村土地水泥化,地方經濟房地產化,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達到GDP的增長。由此不僅帶來尖銳的官民矛盾,也造成一個民族自然及人文生態的巨大破壞,大大損害了政府公信力。願「人口城市化」成為更重要的追求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