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乾隆皇帝的朝服畫像。
「十二章紋」圖案是今次展品所展現的一個巨大特色。清廷的服飾確實美麗華貴。但是終究是以滿洲文化為主體的文化載體。對於當時的中原而言,滿洲服飾幾乎不可接受。而清廷推廣滿洲服飾,也不遺餘力,甚至以殺戮相威脅。因此,對服飾的態度,成為了一種政治身份認同的象徵。清廷統治者希望中原百姓和知識分子,能夠以一般的王朝交替來看待他們取代明朝的行動。為此清廷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也是基於這樣的目的。服飾上,「十二章紋」的採用,便是明顯的例證。
今次的展覽,不少展品上,皇帝的服飾均有「十二章紋」圖案─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代表的寓意,就是皇帝承天意,作為天子,以道德和品質統治天下萬物,萬世不易。
然而,不少知識分子,尤其是那些有才華的中原知識分子,拒絕了清廷的這種道統承繼。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被譽為「清初五大師」的幾位大思想家,因為清廷強制推行滿洲服飾的緣故,堅決不與清廷合作。朱舜水更是為了保留自己的漢文化氣質,存續中原道統,索性前往日本長居。令人唏噓不已的是,當清廷以「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恐怖政策在中原推行「剃髮易服」令的時候,朱舜水則在日本到處講授漢學思想。二百年後,朱舜水的思想成為日本明治維新、文明開化的重要理論來源。
不僅僅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連朝鮮這樣在當時與中國有朝貢關係的屬國,也對中國的清政府充滿蔑視,而服飾則成為了他們輕慢清廷的一個重要途徑。著名學者葛兆光曾經在其研究論文中舉過這樣的例子:當清廷大員到朝鮮時,朝鮮官員向他們炫耀朝鮮的官服裝飾之美─因為當時朝鮮的官服仍舊沿襲自明朝,具有濃厚的漢風,此舉,令身為漢人的清廷大員尷尬不已。後世將朝鮮人的這種思維,概括為小中華主義。
清末,當革命黨人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在日本從事反清革命活動時,這些革命者寧願穿西裝、著和服,也絕不與滿清的馬褂旗裝為伍。章太炎更是以「中夏亡國」來形容清朝的誕生。可見,雖然清廷服飾具有藝術的美感和動人的魅力,但是在社會美學的層面上,卻遭到很多人反對和排斥。今日,旗裝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回看今次展覽所帶來的歷史思索,也成為我們領悟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