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尋找被遺忘的抗戰紀念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修建抗戰紀念碑時,官方要求路過紀念碑的民眾行禮致敬,並立碑提示。

 現代大都市的深圳,發現了抗戰時期的紀念碑,然其在閉塞山林之中,默默無聞;廣州的新一軍紀功亭,本是歷史緬懷之古跡,如今卻在集貿市場之中,被人忘卻;廣西平南,有著安葬粵軍子弟的墳塚,卻飽經風霜,破敗不堪。明天,九月三日,是中國內地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本報將帶讀者們一起去尋找那些被遺忘的抗戰紀念碑。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1945年的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在中國各地,政府、民間或是軍隊,都修建了大量的紀念碑和軍人公墓,以表彰和緬懷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的將士。從那時開始至今,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與滄桑。而這些紀念碑,也伴隨著時代的洗禮,有的被後人發現,加以修繕之後重見天日;有的,則依然在山嶺上、草木中,與自然氣息為伴,而鮮有外人關注。

深圳大鵬紀念碑:湮沒的華僑赤誠

 深圳的大鵬,這是一個海濱之地。在這裡的海邊,可以遙望香港。在今年的年初,在大鵬王桐山村的山林之中,發現了一座由旅美華僑在七十多年前捐資修建的抗戰陣亡烈士紀念碑。發現這座碑時,四周雜草叢生,樹蔭遮蔽,再加之數十載的風化侵蝕,字跡已難於辨認。若非仔細注視,則難以辨別碑上文字,甚或將其當作是建築廢舊石質材料而忽略。

 這個山林草木之中的紀念碑,差不多兩人多高。紀念碑碑文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大鵬十一二二(記者註:即1938年11月22日)抗戰陣亡烈士紀念碑;僑美同鄉會立。發現這個碑的是東江縱隊的一位老戰士。據他介紹,當時這個紀念碑在荒塚中差不多被遺忘了60多年。發現紀念碑的消息傳開之後,慕名而來的志願者、學生漸漸多了起來。在這位東江縱隊老戰士的呼籲之下,當地職能部門發動和組織村民,清理了紀念碑周圍的灌木雜草,以方便祭奠活動的開展。但目前,深圳本地知道這個紀念碑存在的人,則非常之少,此事也未引起當地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針對紀念碑上的文字,記者查閱了相關的抗戰史料。1938年11月22日,日軍從深圳的大鵬灣登陸,向中國守軍發起進攻。同年11月26日,深圳區域全部失守淪陷。經過此次戰鬥,日本和英國在本港的外圍地區形成了最後交戰前的佈防對峙。而在抗擊日軍過程中,中國方面則損失慘重,傷亡巨大。為了紀念大鵬灣反登陸阻擊戰,旅美華僑在大鵬灣修建了這座紀念碑。或許是身處山林之中,六十餘年來,紀念碑雖然無人問津,但大致也保存良好。

 大鵬的這座紀念碑具有很高的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但似乎直至今日,都還沒有被列為文物古跡保護範疇。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深圳大鵬目前已經有了中長期的發展規劃,整個區域可能將會進行一定程度的遷移,以便於開發。如若這座新近被發現的抗戰紀念碑也在整體搬遷範圍之內,則當地將如何處理呢?1938年,遠在美國的華僑,尚且沒有忘記戰火和苦難中的故國,為那些守土抗敵的先烈樹碑立傳。數十年之後,如果以經濟發展之名,而讓這座豐碑倒下,則就成為對歷史的一次疏遠和忘卻。深圳一直在將自身打造為深度文化的大都市,而這座紀念碑的發現,恰好為深圳的歷史注入了滄桑的厚重感。這座華僑捐建的紀念碑命運如何,將拭目以待。

廣州:農貿市場中的紀功亭

 中國遠征軍,是抗戰時期一支赫赫有名的遠赴緬甸作戰的軍隊,也是美、英等盟國與中國協同作戰的夥伴。對於近代以來不斷遭受列強侵擾的中國而言,遠征軍以及後來的駐印軍的成立和行動,當然是提升民族精神的揚眉吐氣之舉。

 遠征軍和後來的駐印軍中,有一支聞名中外的部隊。這就是以孫立人將軍為統帥的新一軍。這支部隊戰功卓著,曾在中國內地的多部相關影視作品中被演繹或提及。1947年,國民政府為駐紮廣州的新一軍修建了陣亡將士公墓,具體地點位於廣州的廣園東路一帶。彼時,公墓由紀功亭、牌坊、紀念碑、墓園組成,氣勢恢宏。然而經歷了「文革」時期的破壞,整個公墓如今只遺下破敗的牌坊、紀功亭和紀念碑。其中,紀念碑位於政府機關大院之中;牌坊則顯得破敗不堪。

 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紀功亭目前所處的尷尬境地。雖然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已經將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標列為保護建築,但是由於身處集貿市場之中,每日往來商客、小販農人駐足買賣。不絕於耳的討價還價之聲,讓這一建築本身似乎失去了應有的嚴肅性和歷史價值。建築文物不可輕易移動,但農貿市場的形成已有多年的情形,這讓當地官方如何處理紀功亭,甚為棘手和為難。

 記者了解到,廣州目前尚有新一軍的老戰士健在。他們對政府能夠對新一軍的紀功亭作出更進一步的有力保護和修繕,有著深切的期待。另外,這些老戰士希望能夠在類似於九月三日這樣的日子中,去拜謁新一軍紀念碑,以懷念當年的戰友同袍。然而,目前的新一軍紀念碑恰好位於公家機關大院之內,屬於管制和限制出入區域,如此一來,使得自由祭拜和瞻仰變得極為困難。

 據悉,廣州當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感於新一軍公墓的現狀,曾多次提出提案和議案,希望政府能夠盡快找到維護、修繕、保存這一歷史建築的方法與途徑。而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和政府方面,也曾就這一問題,進行過不止一次的協商和規劃。目前的官方方案,是對新一軍公墓進行整體性遷移的異地重建。重建地點,選擇在黃埔軍校附近區域,以此形成一個綜合完整性的歷史文化區域。但是,這一方案自提出以來,已數年有餘,因為資金、土地劃撥等問題,其重建計劃一直延宕至今。況且,對於整體性的重建計劃本身,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一種意見就認為,為了尊重歷史和原貌,應該盡可能在原址的基礎上進行保護和修繕工作。

平南:雜草叢中的殘石壁

 抗戰時期的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四軍,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廣東軍。這支由廣東人組成的粵軍,雖然並非國民政府的中央嫡系,但是驍勇善戰,參加過著名的武漢會戰,曾在粵北、廣西,與日軍激戰。

 在廣西平南,1944年,六十四軍一五五師三個連的官兵在此地與日軍激戰,百餘人陣亡。日軍撤退之後,深受感動的當地村民,自掏腰包,用民間的方式,為犧牲的中國軍人修建了墳墓,並立碑記錄其事。當地村民直至今日,都稱這一軍人墓葬為「百骨塚」。「文革」的十年浩劫時期,這一墓葬被嚴重破壞,墓葬的主體建築被徹底夷為平地,陣亡官兵遺骸屍骨無存。石碑也被損壞,顯得殘缺不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走入正軌,當地村民開始自發保護這一處墓葬區。而隨著社會民間對抗戰史了解程度的深入和細緻,對參加過抗戰的中國軍隊老戰士的尊敬愛戴的加深,平南的這一六十四軍墓地,也成為內地民間人士瞻仰和追思的地方。今年的六月,在民間志願者的幫助下,六十四軍的老戰士們來到了平南,向當年已然長眠的同袍致敬獻哀,說出數十年的滄桑之感。

 如今,這處紀念碑依舊在草木之中,無人理會,無人問津,孤寂地「享受」著大自然的和平。偶爾到此的瞻仰人士,為平日幽靜的安靈之地,帶來了些許時代的傳承和生機。在紀念碑的殘垣斷壁之上,依稀能夠看到下列文字:

 「竊日寇東來入桂於國曆三三年九廿,進度狼疾,旬越數縣。中秋前日,國軍始到,戰於此。一團寡師猛擊眾寇、斃敵人馬數十,首挫敵鋒。而縣鄉衛隊,迭次擊敵於安樂路之牛路嶺良竹村、月三橋及平塘社垌一帶。雖未克即退敵,尚能折銳進;蹉跎逾月。計上數役,戰死軍民我敵總以百數,戰後慘狀,三骨披場。同人等哀悼忠魂,舉行義葬,為之建碑立塚,以慰英靈。俾記典中秋,彰忠節以崇國體,是為引。」

相關新聞
尋找被遺忘的抗戰紀念碑 (2013-09-02) (圖)
紀念碑,遊走在歷史的輪迴中 (2013-09-02) (圖)
清代宮廷服飾的歷史探微 (2013-08-31) (圖)
「十二章紋」與政治認同 (2013-08-31) (圖)
記者手記:宮廷服飾背後的懷古 (2013-08-31) (圖)
印畫中的家庭、倫理與信仰 「闔家平安—館藏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展 (2013-08-24) (圖)
版畫與印刷 (2013-08-24) (圖)
墨緣佛事,萬字經塔:萬德法師的文化修行 (2013-08-19) (圖)
汶上寶相寺佛牙 見證滄桑利益眾生 (2013-08-19) (圖)
「這不是藝術,而是沉甸甸的歷史」 (2013-08-14) (圖)
記者手記:勝利日的文化警醒 (2013-08-14) (圖)
乾陵大猜想:追隨唐代人的精神和夢想 (2013-08-05) (圖)
唐陵典範 「露天石雕博物館」 (2013-08-05) (圖)
無字碑之謎 (2013-08-05) (圖)
六十一蕃臣像無頭之謎 (2013-08-05) (圖)
乾陵地宮寶藏之謎 (2013-08-05) (圖)
乾陵為何未被盜掘 (2013-08-05) (圖)
武則天時代的風貌 (2013-08-05) (圖)
小影片 大歷史——紀錄片《老兵》中的守望者 (2013-07-22) (圖)
專家評述:《老兵》承載歷史敘述 (2013-07-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