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香港的博物館近年愈來愈重視服裝,繼二零零九和二零一零年的《黃金時裳》之巴黎與倫敦高級時裝展(一九四七至一九五七年)和《歷久常新》之旗袍展後,香港歷史博物館最近跟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國采朝章》之清朝宮廷服飾展,揭開中國最後一個皇朝皇族生活的面紗。
服飾不但記載歷史,也是生活方式的體現。提到生活方式這個潮語,由於譯自英文lifestyle或way of life,加上西方時尚媒體的發達和普及,人們都以為是源自西方。但其實,早在一百多前的中國人也很講究生活方式,這一定程度在皇族服裝上反映出來。
從展覽中,我們看到清朝宮廷對服飾的重視,從選料到手工都很講究,不用說皇帝、皇后、太后、皇子等的服飾,即使如太監、宮女的衣服也有嚴格規定。
這種不同風格的裝扮既有等級之分,也有場合之別,甚至有四季和晨昏之分;服飾穿得好不好看,或令人看得舒不舒服,跟環境和場合有關,因此而分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雨服及便服等。其中上朝穿的禮服和節慶中的吉服最華貴,構造繁複,裝飾華麗,佩戴的飾物也規條瑣細,像朝珠也要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因應身份或服裝風格而佩上不同色彩和材質的朝珠,比如東珠朝珠就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等才能佩戴。
至於皇帝穿的朝袍更不用說,除了以明黃色為至尊外,袍上的圖案也一絲不苟,袍上除了「九龍」外,還有十二個指定的章紋,象徵君主應具備的品德,比如朝袍正面的「星辰章紋」寓意「光照大地」,背面的「龍」和「華蟲」章紋則是「變化多端」和「文采華美」的意思。可見,一襲龐大的朝袍不但顯示帝皇的尊貴,也承載著人們的期望。
滿族是個尚武的民族,這也在其服飾中反映出來,比如袍服雖然是柔滑的圓領,卻配了一塊有棱有角的披領,令皇帝多了一點威嚴。
以往看歐洲高級時裝,常為其精緻的手工驚嘆,原來我們的老祖宗那裡,也不無叫人稱奇的技藝,只是如何在傳承中創新,並賦予時代精神,才真正把服裝文化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