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兆貴
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詠月的題材當不在少數,名篇佳句也不勝枚舉。詠月詩詞看得多了,你會發現,古人對月亮不僅情有獨鍾,感受也比較複雜。他們筆下的月亮,已不單單是高懸夜空的天體,而是傳達美感的景致,寄托情思的意象。這些傳達和寄托,可以是時空穿越的滄桑,也可以是夢幻飛升的浪漫;可以是望鄉思歸的感傷,也可以是團圓聚會的和融;可以是曠夫怨女的相思,也可以是良辰美景的嚮往;可以是冷清孤單的寂寞,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甜蜜;可以是離愁別緒的歎息,也可以是品性高潔的象徵。總之,悲歡離合都是緣,陰晴圓缺總關情。
凡事都有例外,同樣是待月、賞月、詠月,也有的人感受異於常人,別有一番情趣。如唐人李嶠,中秋賞月時忽發奇想,孩童般地問道:何人種丹桂,不長出輪枝。是誰種的丹桂啊,那枝條為何不長出月輪之外呢?接下來,又對「千里共嬋娟」的說法提出質疑: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你怎麼知道千里之外不會颳風下雨,也是明月當空呢?
更為另類的是那位名聲不佳的金主完顏亮。那年中秋,這個馬背上稱雄的女真漢子,準備正兒八經地賞一回月亮,孰料天公不作美,悠長的雲幕將蟾宮遮得嚴嚴實實。完顏亮一怒之下,竟然戟指蒼穹,恨不能揮劍將浮雲攔腰斬斷:
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通天障礙。
虯髯捻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一揮截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
時令中秋,每年一度,萬里無雲當然最好,但怎麼能碰巧每每都是晴天呢?達官貴人也好,普通百姓也好,到了八月十五日這天夜裡,有月則賞,無月則罷,月餅照吃,佳節照過,一般不會因見不到月亮而惱火,更不會向老天發洩怨氣。其實,彩雲追月、寒煙籠月、暈輪罩月、浮雲遮月等天象,雖然沒有皎潔疏朗之美,沒有清光流瀉可沐,但卻別有一番景致和韻味。對文人墨客來說,夜空或晴或陰,月亮或明或暗,皆可抒發詩情。如,唐代詩人陸龜蒙、元凜、羅隱等,都曾寫過中秋無月詩。到了宋代,寫中秋無月的詩人就更多了。
據《七修類稿》記載,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舉行中秋宴會,明月偏偏為雲所遮,聖上心情不佳,命大學士解縉賦詩,解學士稍加思索,口占《風落梅》一闋。詞云:姮娥面,今夜圓,下雲簾,不著臣見。拼今宵,倚闌不去眠,看誰過廣寒宮殿。
接著,解縉又賦長短句一首,皇上御覽後非常高興,停杯以待。到午夜,月亮果真露出了圓臉。皇上大笑說:「解縉真才子奪天手也。」於是,「命宮人滿酌宣勸,盡歡而罷」。
你看,不論是天子還是才子,中秋之夜儘管也有無月的失落,但也不至於像完顏亮那樣,「虯髯捻斷,星眸睜裂」。盛怒若此,還不解恨,竟然把滿腔怒火,對準那條通天雲帶,必欲斬斷而後快。遺憾的是,就像抽刀斷水一樣,再鋒利的長劍也奈何不得天上雲彩。腰斬浮雲,只不過是他焦躁心態的自然流露罷了。
原以為完顏亮只是盤馬彎弓的一介武夫,沒想到他寫起詞來也是一把好手。《金史》說他「頗知書,好為詩詞」。完顏亮傳世作品雖然很少,但這首《鵲橋仙·待月》卻是世所公認的詞林名篇。作為文學作品,完顏亮這首詞寫得儘管充滿霸氣,但卻本色當行,粗獷豪放,個性張揚,淋漓盡致,不失為一篇頗具水準的絕妙好詞。明代文豪王世貞說它「俚而實豪」;清初詞人徐釚說它「出語崛強,真是咄咄逼人」。寫這首詞時,完顏亮正準備大舉進攻南宋。當時他躊躇滿志,氣壯山河,驕橫跋扈,不可一世。待月不值,十分惱火,一片殺機便借待月詞發洩出來。這種截雲觀月的決絕氣概,正是他意欲征服天下之雄心的自然流露。
據史書記載,完顏亮少有大志,銳氣昂揚,精通漢學,文采斐然,驍勇善戰,頗有政績,但因其性情殘暴、漁色不休、貪淫無度,世人對他多有惡評。完顏亮這首《鵲橋仙.待月》詞,以「一揮截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收尾,抑揚頓挫,情趣盎然,自是佳句。有人說,截雲之意不在月,而是暗喻金主對江南大好河山的非分覬覦。但也有人從中看出了淫邪的因果關係,認為完顏亮色膽包天,獵艷成性,「揮劍決浮雲」居心不良,是為了窺視嫦娥的優美體態。原本是審美之佳句,卻附會為好色之表白,這樣的解讀,也太過牽強了吧? ■網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