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守望精神家園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中國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許競思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近年國際間一個重要的議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那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中國是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著名音樂學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教授早前到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講文化講座,便簡介了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保護工作及其背景與意義。

民族的自覺與反思

 田青教授在講座甫開首時便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是一個外來詞,演化自日文「無形文化財」(ハんゆヅモろゥゆ),也就是指無形的文化遺產。明治維新後,日本積極推行「脫亞入歐」及全盤西化,如要求歌舞伎藝人向歌劇學習,仿傚西方舞台的設計等。但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日本社會在經歷國破家亡的巨變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日本人意識到傳統的日本文化才是自己的根,縱使領土被美軍所佔領,但仍要民族的精神與文化不可失收。於是乎,日本政府於1950年率頒佈了《文化財保護法》,將文化財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和「傳統建造物群」五類。及後,日本人把這個概念帶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財」被翻譯成法語,然後又翻譯成了英文,中國駐聯合國的官員和翻譯們又把這個詞從英文翻譯回來,最後就成了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1年5月18日,中國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被「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是十九個入選項目中的其中一個。然而,田青教授表示,當時的中國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仍然非常陌生,民間的有關報道甚少。相反,日本的能樂同時入選,便受到傳媒的熱烈報道,舉國歡騰。

 然而,到了2006年時,「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中國的新聞媒體評為是年的「十大關鍵詞」。田青教授表示,那是顯示了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起步晚、速度快」的特點。事實上,中國的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急速增長,在「爆炸式發展」的背後,是現代化帶來的代價。隨著內地的農村逐步發展為城市,高樓大廈及鐵路愈建愈多,中國人亦開始有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反思:一個是重新反思審視人和自然的關係,而這個反思的結果就產生了環保及保育的理念;另一個是反思人和過去或者現代和歷史的關係,從而產生了保護文化多樣性、保護人類傳統文化的理念。田青教授重申,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現代化和保護傳統文化,是一門大學問。

從政府到民間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保護工作採用的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導、專家參與、民間配合。中國政府近年來除一直積極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外,亦開始在全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立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有關機構花了三年的時間,派人走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與不同村落的「三老」(老文化人、老村幹部、最年長的老學究)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田野普查,了解當地的民間故事、傳說和手藝。而從2006年開始,中央政府逐步建立四級制(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金字塔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並加強立法和宣傳工作。

 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6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當中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安徽宣紙、福建南音、浙江龍泉青瓷、剪紙、篆刻,甚至端午節等在不同方面彰顯中國文化精髓的瑰寶。田青教授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中其中一句口號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意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先做好保護和傳承的工作,而不是純粹發展。在這方面,應該要根據具體情況而採取不同的措施,比方說,對於那些已經失去了生存條件的文化形式,可把其納入博物館加以保存;但對於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文化形態,則應採取積極的保護政策,使之更好地傳承下去,並利用它進行教育培訓和開展藝術科學研究,加深普羅大眾對其的認識及了解。

結語

 田青教授在總結時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當中包含著該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意識形態。隨著科技及經濟的發展,社會不斷變遷,不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消失或面臨消失的危險。搶救和保護那些處於生存困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當前非常緊迫的歷史使命。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守望精神家園 (2013-09-04) (圖)
亦有可聞:在仙台感受魯迅 (2013-09-04) (圖)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八) (2013-09-04) (圖)
文藝天地•手寫板:上學小記 (2013-09-04)
文藝天地•試筆:野果子 (2013-09-04) (圖)
歷史與空間:話說「二王共治」 (2013-09-03) (圖)
豆棚閒話:說「籠子」 (2013-09-03)
生活點滴:未 遲 (2013-09-03) (圖)
詞話詩說:跑車與坦克 (2013-09-03)
畫中有話 (2013-09-03) (圖)
來鴻:南極因你而綺麗 (2013-08-30) (圖)
遊蹤:一脈好水繞錦溪 (2013-08-30) (圖)
亦有可聞:看 菜 (2013-08-30)
豆棚閒話:雞頭米 (2013-08-30) (圖)
詩意偶拾:麥 地 (2013-08-30)
歷史與空間:清末流入中國的日本版片及其印本 (2013-08-28) (圖)
亦有可聞:大美中國茶(下) (2013-08-28)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七) (2013-08-28) (圖)
文藝天地•手寫板:大奎的篾席 (2013-08-28)
文藝天地•浮城誌:今生不見 (2013-08-2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