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吐魯番地下古墓探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阿斯塔那古墓群。 網上圖片

戴永夏

 秋天的吐魯番,晴空萬里,氣候宜人,葡萄飄香。就在這樣一個旅遊的大好日子,我們來到吐魯番以東42公里處的戈壁沙灘,參觀被稱作「地下博物館」的阿斯塔那古墓群。這裡不但保存著大量千年不腐的古人乾屍,還珍藏著無數的珍貴文物,令舉世稱奇。

 古墓群位於著名的高昌古城北郊,整個墓群從古城東北一直延伸到西北,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在約1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埋有自晉至唐的古墓數千座。這一座座墓葬,通過大量繪畫和實物,記載了獨具特色的高昌歷史文化,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層官民的真實生活。

 這些墓葬沒有碑刻、祠堂、樹林等地面紀念物,甚至連封土都沒有。地面上除了礫石沙丘,幾乎見不到任何墓葬標誌。每座墓葬基本上都由斜坡墓道和深約四五米的單室或雙室墓室組成,極個別的還有天井。墓中的屍體就擺放在墓室後面的土台子上。由於當地氣候極為乾燥,80%的屍體葬後都變成乾屍—木乃伊。

 墓葬中保存的文物也極為豐富,現已出土各類珍貴文物上萬件,僅各種古代文書就有2,700多件。這些文書,上迄西晉,下至唐代,歷時500多年,包括契約、賬簿、官府文書、信札、經籍寫本等,大自典章制度、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小到禮尚往來等生活瑣事,涵蓋了當時社會的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墓中隨葬的大量陶俑、木俑、絲織品等,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墓葬中還保存了大量彩繪壁畫。這些壁畫內容廣泛,題材多樣,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狀況及倫理觀念。而在不同時期,壁畫的內容也不盡相同。

 晉、南北朝時期墓葬的壁畫,內容大多比較寫實,主要表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有的畫著夫婦端坐於高堂之上,宴飲享樂:庖廚裡美味佳餚雜陳,几案上金樽美酒飄香,堂前美女翩翩起舞,廳中琴瑟琵琶聲聲……有的畫著墓主人的富有:莊園上土地連片,稻穀飄香,一派豐收景象;打穀場上擺放著脫粒的連枷,揚場的木掀,粉碎糧食的磨、臼,耕地的犁鏵……各式農具一應俱全;還有的畫著墓主人騎著高頭大馬,外出訪友或田獵,其周圍僕役前呼後擁,隨從車水馬龍,旌旗獵獵,人喊馬嘶,好不威風……墓主人曾經享有或未曾享有但卻希望死後能享有的生活,都通過畫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他們生前曾擁有的一切,他們內心深處曾有過的渴望和希冀,也都在這裡得到了表現,獲得了滿足。

 唐代墓葬的壁畫,則有了明顯發展變化,所表現的內容除山水人物、花卉禽鳥等外,更把倫理說教融入其中,因而也更富有社會意義。在一座唐代的墓葬中,正面墓壁上保存著6幅掛屏式壁畫。這6幅畫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墓主人的道德操守和理想願望,也闡發了一些可貴的人生哲理。

 第一幅畫畫著一個欹器,墓主人以此警戒自己:滿招損,謙受益,時刻都不能驕傲自滿。這種欹器,是一種兩頭稍尖、支點易偏的盛水容器。無水時,它向一邊略微傾斜;盛滿水時,它立即會向一邊傾倒;水不滿時,則可穩定地掛在特定的支架上。於是古人便將其置於案側,取名「宥坐」,當作警戒勸告之器。當年孔子在魯桓公廟看到這種欹器時,便說:「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確切地說明了欹器的特點。

 第二幅畫畫一綠衣人,胸前寫有「玉人」二字。「玉人」原為周朝太廟階下的雕像,表情溫和,好像在控制著內心的慾念。其意在教人節制物慾,修身養性,端正操守,守身如玉。

 第三幅畫畫一人用布巾勒住嘴巴,胸前寫有「金人」二字,意為做人應該少說多做,惜言如金。這裡用的是「金人緘口」的典故,說的是孔子曾在周朝太廟右階下,看見鑄著一個金人(銅人),嘴上被布纏繞三周,即「三緘其口」,背後有銘文: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第四幅畫畫一人兩手張開,侃侃而談,胸前寫有「石人」二字,意在教人要敢於仗義執言,立場堅定。「石人」 原來也是周朝太廟階下的雕像,與右階「金人」的位置相對,胸前也有銘文:無少言,無少事。

 第五幅畫為墓主人的畫像,他正在屏神凝息,閉目深思,也許正在考慮如何應對這複雜的「人生」?

 最後一幅畫畫一筒狀容器,上有一刻度線,東西裝得過了線,便會從筒底漏掉,意為做人應當廉潔,不要貪得無厭……

 六幅普通的壁畫,講述了如此豐富的人生哲理,引人聯想,也發人深思……或許,這位墓主人生前是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廉吏,他深感官場腐敗,人生危艱,便審視自己的宦海浮沉,進退得失,對人生作出了比較冷靜的思考。直到要離開人世了,他還想把這些感悟到的寶貴的經驗帶到另一個世界,重新安排自己的「人生」之路……儘管他的願望難以實現,但卻留給後世以有益的啟示。因為,他所信奉的這些人生哲理,有不少是我們民族傳統中的精華,閃爍著真知灼見。即使用之於當今,也不無積極意義。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逶迤千里齊長城 (2013-09-10) (圖)
來鴻:看望方孝孺 (2013-09-10) (圖)
豆棚閒話:採菱秋水 (2013-09-10) (圖)
亦有可聞:吐魯番地下古墓探奇 (2013-09-10) (圖)
情繫文匯 緣聚專欄 (2013-09-08)
我與《文匯報》的一段因緣 (2013-09-08) (圖)
《文匯報》鍾情記 (2013-09-08) (圖)
請呀!文匯緣 (2013-09-08) (圖)
文匯琴台聚客緣 (2013-09-08) (圖)
歷史與空間:守望精神家園 (2013-09-04) (圖)
亦有可聞:在仙台感受魯迅 (2013-09-04) (圖)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八) (2013-09-04) (圖)
文藝天地•手寫板:上學小記 (2013-09-04)
文藝天地•試筆:野果子 (2013-09-04) (圖)
歷史與空間:話說「二王共治」 (2013-09-03) (圖)
豆棚閒話:說「籠子」 (2013-09-03)
生活點滴:未 遲 (2013-09-03) (圖)
詞話詩說:跑車與坦克 (2013-09-03)
畫中有話 (2013-09-03) (圖)
來鴻:南極因你而綺麗 (2013-08-3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