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閱讀時要「三問」才能理解。資料圖片
閱讀是語文能力的根本,寫作的素材、說話的談資,無一不與「閱讀」有密切關係。根據文憑試而言,閱讀卷佔中文科分數百分之二十(2016年文憑試修訂為百分之二十四),佔分重,不容忽視。
閱讀是一種習慣、一種態度,日常練習,非常重要。考評局高中中文教育聯席會議主席周國正教授曾提及閱讀文章的3個切入點:
1. 說甚麼? 2. 怎樣說? 3. 說得好不好?
「說甚麼?」─閱畢一篇文章,我們總會問作者想說甚麼。若是記敘文,作者說了哪些事?通過這些事,想表達甚麼?是借事說理,還是借事抒情?若是描寫文,是寫景還是寫人?景與人又有何特點?作者想帶出甚麼看法或想抒發甚麼情感?若是論說文,作者的立場及觀點又是甚麼?舉了甚麼論據?
「怎樣說?」─作者用甚麼方法表達主題?文章的組織結構有何特點?作者如何下筆?如何銜接、呼應,如何總結?作者又用了甚麼表達手法及修辭技巧?再進一步問,作者為何作出這樣的段落安排?為何選用這些表達手法或技巧?與表達的內容有何關係?使用後又達到怎樣的效果?
「說得好不好?」─作者所說的是否合理?說得好還是不好?可以改用其他方法嗎?
如果我們平時閱讀文章,能夠帶著以上問題思考,久而久之,便會養成習慣,這樣才談得上能與作者交流,才算是「理解」。
記重點找線索 思考「潛台詞」
再細看最近幾年的閱讀理解公開試題目,其實也是從以上幾個角度設題,考問的不離文章內容、寫作技巧及對文章的評價。明乎此,要改善閱讀能力,首要任務是養成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習慣,更要手腦並用,在文本上打符號,記重點,找線索,思考「潛台詞」。
若就應考而言,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掌握提問字眼:近年,不少提問要求考生指出有關手法或作用後,略加說明。不少考生忽略「說明」,這是取分的關鍵,同學應盡量引用文本解說。另外,如「試指出以下哪一個選項最能描述作者那刻的感受」這類題目,考生須特別注意提問中的「最」字,表示選項中的感受可能作者均有提及,但要選一個「最能描述」的。如忽略了,倉卒作答,很大機會選擇錯誤。
釐清重要概念:同學必須對重要的概念有準確的理解,不應含糊,例如何謂「描寫手法」?2012年文憑試閱讀卷要求考生比較兩段文字的描寫手法。結果該年的試卷報告指出不少考生以抒情、記敘、說明手法作答,甚或杜撰描寫手法,可見考生並未清晰「描寫手法」所指為何。
答案具體對焦:同學必須提高概括及歸納能力,以精簡的用語回應,不應只以「套語」而忽略對文本的深入理解。近年,試題多要求考生撰寫段落大意、主旨等,就答題所見,考生作答空泛籠統。2012考試報告指出,考生用詞粗疏,答案如「抒發對朋友之情」、「抒發對天橋之情」等,皆未能指出具體的情感。
以上均是最近兩年考試報告所提的考生通病,實值關注。
■預告:下期專欄(2/10(星期三))將講解如何分析文章架構。
■陳玉燕老師 風采中學
作者簡介:風采中學中文科科主任,曾任教中國語文科、中國文學科、中國語文及文化科。閒來好閱讀,亦喜書法,愛遊歷及思考。
學校簡介: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由余風采五堂會贊助,坐落新界北區,於2002年創立,提倡「品學共融」,並以「風、度、采」為校訓,期以教育專業及創新精神,凝聚家長及社會力量,建立一所不斷求進的學校,培養新一代成為主動學習及具責任感的良好公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學校亦期望通過教育研究及實踐探索,為香港的教育模式提供新經驗、新突破。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