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談中秋節的歷史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許競思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它源於對天象、四季、節令、歲時以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計算的陽曆,其節日習俗、行事亦以「月」為中心展開,故又稱追月節、玩月節及拜月節等。一年之中,中秋夜的月亮被認為是特別皎潔明亮的,中國人認為這象徵著團圓,因此中秋節亦稱團圓節。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春官》一書中。書中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動。另外,據《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每到中秋之時,官府便會挨家挨戶向老人贈送坐凳、手杖,和一些類似U粑的食品,表示慰問,由此可見中秋向來便有敬老的傳統。直至漢代,在中秋或立秋之中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到魏晉時,亦有「牛渚玩月」的記載。當時,鎮守牛渚的謝尚在月夜泛舟牛渚江上時,聽到有人在運租船上詠己作《詠史》詩,大為讚賞,於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的窮書生,但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讚譽,從此名聲大振。唐代詩人李白遊金陵時就曾就此典故作詩曰:「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不過,那時候雖有中秋賞月之舉,但整體來說這習俗還不算普遍,並未成俗。

 根據民俗專家的考察,中秋節作為一個民俗節日約形成於唐宋之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玄宗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的出現,使中秋賞月的習慣越來越盛行。《唐書.太宗紀》便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而由於帝王的提倡,唐代時的玩月已經泛化為一種民間習俗;屆時,要全家團聚,再登台或泛舟觀月,飲酒作樂。事實上,唐代的玩月詩均具有濃厚的民俗節日背景與特色。詩人張祜《中秋月》詩中便有:「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正所謂月到中秋分外明,司空圖在《中秋夜》說:「此夜若氣月,一年虛度秋。」唐代其他直接以中秋或八月十五為題的詩作還包括:李嶠《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等。

 北宋太宗時,朝廷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訂為中秋節,其時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記載北宋習俗的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和記載南宋習俗的吳自牧的《夢粱錄》都專述了「中秋」。《東京夢華錄》中道:「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疵k、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由此可見,此時的中秋節已經市俗化,是一個隆重的節日了。文學作品方面,以月亮的陰晴圓缺比喻人間的聚散離合,亦成為了宋人詠月詩詞的主旋律。當中,蘇軾的《水調歌頭》更成了家喻戶曉之作。

 至明清時,中秋已與春節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而這時期的中秋節比以往更強調其背後團圓的人生主題及文化意義。明代張岱的《陶庵夢憶》卷五「虎丘中秋夜」便記載了一番極熱鬧的情景:「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閒、傒僮走空之輩,無不鱗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鵝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鋪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其各色人等聚集一起,遊賞玩樂,與唐宋時玩月的閒情雅致相比,更見市俗化。直至清代,中秋節更被正式定為假期;《清史稿.選舉誌》中記載,清廷於光緒年間規定,各級於「慶祝日、端午、中秋各放假一日」,而拜月祭月的習俗也繼續沿襲。據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1906)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陽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名搗藥之弦。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這些「月光馬兒」為祭品,大的有七八尺,小的有二三尺,人們把之對著月亮供奉,在焚香行禮的儀式後,便會將它們焚燒。

 中秋節的歷史沿遠流長,發展至今,習俗已越見多樣化。然而,月亮作為這個節日的主題,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還是十分重要。在受到現代文明與外來文化衝擊的同時,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仍代代相傳的繼承下來;每年的中秋節也就象徵著我們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以及對家庭團圓的重視與企望。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2013-09-18) (圖)
亦有可聞:鉸月.打月.射月 (2013-09-18)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十) (2013-09-18)
文藝天地.手寫板:月如u (2013-09-18)
文藝天地.豆棚閒話:秋水 (2013-09-18)
歷史與空間:陽城的風采 (2013-09-17)
豆棚閒話:沖天一怒為浮雲 (2013-09-17) (圖)
生活點滴:童年中秋情 (2013-09-17) (圖)
詞話詩說:火星文 (2013-09-17)
畫中有話 (2013-09-17) (圖)
歷史與空間: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2013-09-11) (圖)
豆棚閒話:河 流 (2013-09-11) (圖)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九) (2013-09-11) (圖)
文藝天地•浮城誌:學 習 (2013-09-11) (圖)
文藝天地•心靈驛站:空 城 (2013-09-11) (圖)
歷史與空間:逶迤千里齊長城 (2013-09-10) (圖)
來鴻:看望方孝孺 (2013-09-10) (圖)
豆棚閒話:採菱秋水 (2013-09-10) (圖)
亦有可聞:吐魯番地下古墓探奇 (2013-09-10) (圖)
情繫文匯 緣聚專欄 (2013-09-0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