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秀美
五點半,覺風涼,起來關窗,四周正沉睡。天幕青青,東邊一彎曉月,晶瑩閃亮,弧線優美,似遠又近,俯視著人間。多好的月,靜靜注視著,想它也應看到我,竟不捨離開。
一月之中,由缺到圓,由圓到缺,周而復始,有始有終,又無始無終。圓月似鏡,團圓美滿;缺月如u,也有無限情態,動人心弦。
不是嗎?九月初三的夜晚,在白居易的眼中,是那般可愛美妙,初升的新月就像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緻的玉弓。新月纖細,如女子一抹眉痕,清新美好。李端《拜新月》:「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羅帶。」倩影盈盈,細語輕音,拜月少女的虔誠純真令人憐惜。唐人流行拜新月,此風俗至宋仍在,南宋詞人王沂孫也寫過拜新月,「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祈新月漸圓漸滿時,人亦能如願。
過幾日,月至半圓,李白有《峨眉山月歌》,半輪明月,映入江水,人在走,月影順水而流,令人迷醉。十五滿月之後漸虧,二十二三,下弦月出,之後虧呀虧,漸成殘月,掛在後半夜和黎明之時的東方。殘月所見,多為早行人和送別場面,「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u殘月帶三星」,「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情景交融,清麗傷感。杜甫的「四更山吐月」描畫出殘月的動人之姿,夜深人靜,殘月從山後升起,如被青山吐出,山與月都被賦予了活潑潑的生命動態,美極。
自來月圓花好,悅目賞心;月缺花殘,惹人傷懷。納蘭性德曾這樣描述: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玦」,是有缺口的環形佩玉。縱然月之盈虧早有定數,縱然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世人仍是有企盼月長圓人長聚、人事如意無缺的美好願望。
香菱初學作詩,便是寫月,第三首尾聯道:博得嫦娥應借問,何緣不使永團圓?此問怕是嫦娥自己也難以回答。月圓無數,仙子終是形單影隻。第五十七回,薛姨媽看望黛玉,對寶釵說,你寶兄弟,老太太那樣疼他……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與他,豈不四角俱全?若如此,可正是黛玉一生所繫,是寶玉從古到今、天上人間、第一件稱心滿意的事,但世事焉能真的四角俱全?書中最後一個中秋夜,寥寥數人,走了這個又少了那個,只坐了桌半壁,冷清寂寞。這部曠世奇書,也好似上弦過後漸盈的凸月,遺憾的是永久定格於此,難以圓滿,只是人們對它的喜愛癡迷從未減輕半分,盡所有的才情去想像去彌補理想中的那一彎月牙。
缺,原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韻致,有流光無限,天地無垠之美。馬致遠的「青山正補牆頭缺」,妙。牆頭缺的那一處無限迷人,倘若無缺,怎見一角青山?但若不補,也自有萬種風情,不同角度望去便有不一樣的風光。古人筆下的缺月,或掛疏桐,或依柳梢,或伴寒星,承載世間各種情感寄托,溫婉清柔,多姿多態。眼前這彎月,掛在青天,無枝可依,卻有滿把清光閃耀,恍如最甜美淡然的微笑,望著它,心境澄澈,即便惆悵憂傷也覺溫暖安寧。
滿月不長有,缺月常相伴。月缺,很美,縱缺至一痕,也傾出所有光明,清照夜色,撫慰心靈。如此,榮辱得失原有定,宜看淡;離合聚散皆是緣,自珍惜。豐子愷先生有一幅漫畫,桌上兩三茶具,寂靜無人,竹簾捲起,夜色如水,新月清朗。右邊題字:人散後,一u新月天如水。清幽空靈的美在畫中涓涓流淌,不可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