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橫掃多項國際電影大獎的紀錄片《熱血芭蕾》(First Position),記錄了一群芭蕾舞者,堅持跳舞、在夢想路上披荊斬棘的過程。影片裡的七位年輕芭蕾舞者,從9歲橫跨至19歲,都在為同一個理想而努力,就是要在「美國青年舞蹈大獎賽」中獲得注視。
舞台上的五分鐘,主宰了這群人的命運。四歲開始習舞,在老師嚴格的指導與嚴厲的自我訓練中,11歲的艾雲能夠掌握高難度的技巧,準確、完美地做出各種動作,他對比賽非常執著,希望能夠得到獎項,踏出專業舞者的第一步。與艾雲在舞蹈比賽中結緣的以色列少女佳雅則是一個活潑奔放、輕鬆參與比賽的女孩,兩人互相鼓勵,發展出友誼。來自哥倫比亞的祖安,母親年輕時也跳芭蕾舞,卻與專業舞蹈員無緣,家境貧窮的他,隻身來到美國,憑出色舞技考入皇家舞蹈學院,並以獎學金回報父母。英日混血兒美子和朱爾,自小學舞,母親也是一個「舞蹈狂」,最希望看到兒子穿上帥氣的舞服跳舞,但朱爾並不喜歡芭蕾,在通過比賽初選後便放棄跳舞。黑人少女蜜姬娜因戰亂被美國家庭收養,她沒有芭蕾舞者一貫高挑纖瘦的身形,黑色的膚色更讓她在舞蹈路上吃盡了苦,她在腳受傷的情況下,無懼失去腿部的可能,在舞台上吸引了評審的目光。還有天生舞者麗碧卡對舞蹈可有可無的態度,在最後卻發現自己想成為專業舞者,比賽中未能發揮到最好的她,竟在比賽兩個月後被通知獲得聘約。
七人都對芭蕾有不一樣的執著,有人一直朝夢想前進,有人放棄了,有人開心地跳著,有人後知後覺地追尋目標,淚水與汗水背後,不僅是一份熱血,更有著咬緊牙關、放手一拚的大無畏精神。
芭蕾的世界是殘酷的,與《狂舞派》的阿花不一樣,不是單純「為了跳舞,可以去到幾盡」的街舞精神,精緻藝術背後的汰弱留強,得不到聘約或獎項後,舞蹈員可能終生也無法再踏上芭蕾的舞台,只能告別舞蹈,再沒有可以去到盡的空間。
影片拍得精彩,曾經習舞的導演花了兩年時間貼身追蹤各人,甚至隨祖安回到哥倫比亞,將舞者不為人知的辛酸路程一一道來,十分激勵人心。 ■文:笑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