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文憑試摘星攻略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扶貧獻策:低收入補貼 職貧家脫窘 VS 庫房大出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0-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在職貧窮家庭子女以詩歌表達對政府的扶貧訴求。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全球化

 香港經濟過去數年持續增長,但貧窮情況卻一直未有改善。社聯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分析貧窮情況,顯示去年全港貧窮人數約有116萬,貧窮率維持2011年的17.1%不變;而在職貧窮住戶數目更回升,達19.1萬戶。有人建議,港府應設立低收入補貼,支援在職貧窮家庭;但也有意見認為,此舉將進一步加重港府開支,不利長遠發展。到底香港應否設立低收入補貼?  ■李浩彰 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通識科教師

議題探索:今日香港(按教育局課程指引)

主題1:生活素質

探討主題:香港維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的發展方向如何?

•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新聞背景:貧窮人口達131萬

 社聯自2002年開始,每年均會分析政府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數據,以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50%界定貧窮線。最新結果顯示,香港貧窮問題惡化,2012年116.1萬人生活於貧窮線以下(編者按:港府於9月28日首次為香港制訂「貧窮線」,並將「主線」定為家庭入息中位數的50%。根據2012年底數字估算,本港共有131萬貧窮人口,貧窮率為19.6%。若計算綜援等現金福利收入後,貧窮人口將降至102萬,貧窮率減至15.2%。),人數較2011年增加1萬人;貧窮率維持17.1%。但在職貧窮家庭去年增加6,000戶至19.1萬戶。社聯認為,有關情況與最低工資效應減弱有關:超過83%在職貧窮家庭,即15.9萬戶,最少一名家庭成員從事全職工作,但因供養子女,令收入不足以維持整個家庭的生活需要,導致貧窮。

 社聯提出設立「低收入補貼制度」,針對性協助供養兒童的在職家庭,向月入少於住戶月入中位數50%的家庭,發放相等於住戶月入中位數的10%作補貼;收入稍高於貧窮線的家庭,可按收入遞減補貼。社聯預計,「低收入補貼制度」可讓74萬人受惠,貧窮率將由17.1%降至14.3%。

概念鏈接:在職貧窮 Working Poor

 不同國家或地區對在職貧窮人士的界定方法各異。在西方國家,在職貧窮人士意指在過去一年就業至少7個月,但月薪低於月入中位數60%的貧窮線以下;在香港,普遍採取的定義是:在職人士月薪若低於月入中位數一半,即為「在職貧窮」。任何家庭的月入,低於成員數目相同的家庭月入中位數一半,即屬「在職貧窮家庭」(Working Poor Family)。

相關新聞
扶貧獻策:低收入補貼 職貧家脫窘 VS 庫房大出血 (2013-10-03) (圖)
模擬試題: (2013-10-03)
資料一:本港在職貧窮戶數據 (2013-10-03) (圖)
資料四:政府財政開支(2013-14年度) (2013-10-03) (圖)
尖子必殺技:背後社會現象 帶出正負影響 (2013-10-03) (圖)
發展成本: 舊政總西座免拆 「升呢」獲續命 (2013-09-26) (圖)
模擬試題: (2013-09-26) (圖)
尖子必殺技:保育政策爭議大 需多角度分析 (2013-09-26) (圖)
防患未然:公共衛生把好關 開學健康元氣足 (2013-09-19) (圖)
模擬試題: (2013-09-19) (圖)
尖子必殺技:沙士印象最深 防護意識漸減 (2013-09-19) (圖)
熱門試題:燃煤發電污染 霾伏神州折壽 (2013-09-12) (圖)
模擬試題: (2013-09-12)
尖子必殺技:內地能源變革 涉眾多持份者 (2013-09-12) (圖)
消費權益:商品新例出爐 廣告誇效有罪 (2013-09-05) (圖)
模擬試題: (2013-09-05) (圖)
尖子必殺技:橫跨「香港」「衛生」 宜多角度思考 (2013-09-05) (圖)
管教有方:親子互訴心聲 消代溝除隔閡 (2013-07-11) (圖)
模擬試題: (2013-07-11) (圖)
尖子必殺技:時事例子較少 宜多用概念詞 (2013-07-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文憑試摘星攻略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