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貴頌
中國人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然而有人的地方卻未盡有社會。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過:「沒有人會把船隻失事時一群無組織、驚恐奔跑的人叫做一個『社會』。儘管那兒有一群人,但並不存在社會。」從司空見慣的一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很容易證明德魯克結論的正確。
有一年,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家雞肉加工廠突然起了大火,工人們爭相逃命,由於人多路窄,「安全通道」還被鐵將軍把門,造成了嚴重的踩踏。事後發現,在陰陽相隔的那個門口,有十多具屍體疊壓在一起。假如那時有人站出來進行指揮,而驚慌的人能夠有秩序的疏散,結局肯定會好很多。
寫到這裡,就想起了「泰坦尼克號」。當這艘號稱世界第一的豪華客輪撞上巨冰時,船長決定人員進行撤離,原則是:婦女與兒童先走。電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一位婦女先上了船,她的丈夫跟在後面也想上去,但被攔住了。丈夫說,那是我的夫人。但得到的回答斬釘截鐵:「女士優先」。在生死關頭,人們還能遵守以往的法則,維持秩序,真的太難了。這些人的心中,一定對「社會」懷有深深的忠誠和敬畏。這樣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有紀律的社會,一個法治的社會,也一定是一個文明的社會。
中國古代有兩個大儒,一是孔子,二是荀子。前者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後者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幾千年來,這樣的爭論幾乎沒有停止過。其實人從一出生,就融入到了社會生活之中,具有了社會屬性,無論生而為善還是生而為惡,都會被社會所改造,所置換,即使原本有什麼善惡,也幾乎不起作用了。如果人生而為善,那麼不用什麼法治教育和法規約束,人們都能依靠本能的善,來將社會生活調節得很好,比如買東西時不會加塞,因為那些排在後面的人會自覺地想,我買不到不要緊,前面的人買到就行了,他們吃了就等於我吃了,他們用了就等於我用了。「苦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麼。何樂而不為!春運時買不到火車票又有什麼要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別人的爹媽也就是我的爹媽,別人的孩子就權當是我的孩子。事實證明,這樣的情境,只能是假設和「烏托邦」,大千世界中難覓蹤影。
我在部隊時,曾遇到過一件事。有一年秋天,部隊進行消防演習,各單位都按部就班地進行,又是成立領導小組,又是召開動員大會,該檢查檢查,該疏散疏散,還演練了救火的組織和實施。不巧的是,演習剛過去沒幾天,有個單位的倉庫突然起火,裡面不但有軍械器材,還有雷管和炸藥。那一瞬間,大家都有點慌神,前些日子所進行的消防「套路」也想不起來了。許多人嚇得不敢靠前。萬分緊急之際,多虧一機關幹部挺身而出,組織警通中隊的幹部戰士,勇敢地進行滅火,避免了一場災難發生。
社會也是如此。在預設的程序之下,單位與個人做得好,不算難事;而如果超越了預設的程序,大家還能做得很自覺、很平靜,信守紀律,遵循秩序,這才最不容易做到,也更令人賓服。
社會需要秩序,秩序規範社會。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人,社會才是其人格低矮、道德高下的決定因素。大眾感受一個社會是好是壞,往往不是制度,而是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要把排隊加塞、拉關係、走後門等習慣看成是小事一樁,而應視作衡量社會好壞的重要標準。秩序關係到人類的生存感受和幸福指數。如果這個社會環境秩序是優良的,人的約束是自覺的,這樣的社會無疑是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