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崗馨
互聯網具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開放性、高效性和匿名性,特別是社交網絡的廣泛應用,為網民參與公共事件的討論和言論自由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這並不等於可以胡作非為,並不表示可以漠視底線。美國、新加坡、韓國、德國等國家都對互聯網進行規管,有着極其嚴格的法律規定。在中國,也一直依照本國現行法律法規管理互聯網,營造有序網絡環境,確保網絡安全。香港是全球首個要求辦網公司登記,並接受有關機構監管的地區,《公安條例》、《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廣播條例》和《版權條例》等法例都有相關的規管條文。
以標榜言論自由的美國為例,其目前有10幾部互聯網法律及多次行政令,管理範圍包括通信淨化、電腦欺詐和濫用、電子通信隱私、電腦安全和國家安全等10多個方面,是世界上規管互聯網法律最多的國家。韓國是民主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政府要求國民在網站上留言或在韓國門戶網站上發佈視頻時使用實名,通訊標準部門對在社交網絡上發佈的違規資訊進行監督,所謂的違規資訊涵蓋國家安全、賭博、隱私等各類話題。
虛擬世界受法律約束
在新加坡,政府把媒體管制的觸角延伸到互聯網,通過四種管道加強管制。其一,是讓現有《廣播法令》成為規管網絡媒體服務的法令。例如,在網絡視頻方面,專業製作的、向公眾廣播的、有商業利益的,或能行使編審管制的作品,公開發送都必須先獲得當局的許可。
在德國,內政部負責對互聯網「不適宜內容」的管制,依據《刑法》、《多媒體法》、《商業法》、《青少年保護法》等法律對互聯網內容進行監控和調查,對有悖者提起訴訟。特別是《多媒體法》涉及到有關互聯網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對互聯網服務商有較嚴格制約。
2010年,本港23歲網民陳某在網絡討論區以網名「鬼谷」留言,聲稱「我們要學猶太人炸了中聯辦」,警方接報追查後,到被告寓所把他拘捕。陳某承認一項作出有違公德行為的罪名,被法院判決12個月感化,並要接受心理和精神醫生的治療。
現實世界中的國際關係向互聯網虛擬世界的延伸,斯諾登、阿桑奇爆出的監控醜聞可見一斑。美國是互聯網的發源地,掌握着核心技術和絕對優勢,充分運用以互聯網為核心手段的現代資訊傳播技術,廣泛對部分國家實施輿論滲透和思想滲透,為政治顛覆創造條件。
網絡成為美滲透工具
美國是不折不扣的網絡霸權國,支撐世界互聯網運轉的13個伺服器,美國獨佔10個。英特爾公司壟斷晶片製造,蘋果公司稱霸手機與平板電腦等網絡終端,IBM在電腦與網絡服務上處於領先地位,甲骨文主導商業軟體,微軟控制視窗操作系統,谷歌則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搜索引擎……
伊拉克戰爭時,美國政府行使了其對ICANN(國際功能變數名稱與數字分配公司)的否決權,終止了對伊拉克頂級功能變數名稱.iq的解析,使伊拉克的網絡陷入癱瘓。
2009年伊朗選舉引發社會爭議,美國國務院官員發電子郵件給Twitter公司,要求網站延遲例行停網維護時間。理由就是這家網站在伊朗政治動盪中發揮重要作用。伊朗革命衛隊則表示,伊朗的網站和博客在製造緊張的言論,Twitter成為抗議者向外傳遞消息和互相聯絡的重要工具。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說:「中國不會拒絕互聯網這種技術,因為它要現代化。這是我們的可乘之機。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 」
美國等少數國家不顧基本事實,搞雙重標準,對我國的網絡管制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我國對互聯網的基本政策是: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這16個字是一個整體,不可偏頗,其中,依法管理是必要保障,確保安全是重要前提。按照中國國情,從政治、社會、文化和法制實際出發,依法管理互聯網,是致力於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構建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網絡環境。
正如一名學者所言,互聯網只有「公海」沒有「領海」。我國開展清理網絡謠言、關停淫穢色情網站、整治低俗之風、打擊非法網絡公關行為等社會普遍讚好的工作,為何被反華勢力和香港極右媒體攻擊抹黑?這樣不顧事實,竭力將網絡問題政治化,以達至施壓的政治目的,實屬不得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