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年前台灣出現的「塑化劑風暴」源於浸大學者的檢測分析結果。圖為台灣銷毀受污染食品。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羅馬非一天建成,在找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應對解藥,研發出「民用檢測器」之前,浸大「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會先研究人體對化學污染物的「包容量」,去為安全與否定下界限。此外,實驗室亦會繼續與其「夥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做空氣和水質的比較研究。
污染無法避 須分清「好壞」
對於日常環境中的化學物所帶來的污染,實驗室主任蔡宗葦坦言是無可避免的,「因為社會在發展,不論工業也好、農業也好,都會用化學品,有些化學品是必須的,而且有時候化學品其實是有利於食品和農業的生產。那麼化學品對人體有沒有影響,這個就是我們要做的研究」。
也因為如此,蔡宗葦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雖然政府會加強把關力度,但由於對化學物各種各樣副作用欠透徹認識,食物安全問題還是會一次次湧現。實驗室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研究「人體包容量」,到底人體可忍受多少化學物,食物中化學物的濃度去到哪個比率會危害人體健康,希望透過研究定出一個界線,免市民因擔心而要「斬腳趾避沙蟲」。
蔡宗葦表示︰「實驗室除了研究水平和方向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和國家需要結合在一起,當中也包括香港和珠三角的需要,讓市民不會不敢吃東西,以科學數據提高整個社會的信心。」
聯京各分工 成果惠神州
此外,該實驗室亦會在10多年的合作基礎上,繼續與位於北京的「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展開分工與合作。蔡宗葦闡述道︰「我們的研究有一定相似性,比如說北京的霧霾、南方的空氣及渤海和珠江三角洲的水域,這些比較的數據將是國際性的水平,有利於研究。但我們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北京側重於生態毒理方面,而我們側重於人體健康、人體包容、化學傳感器。所以是既有相似性,也有區別。」他期望,這樣的合作可以令整個研究水平大有提升,推動研究成果走出香港以至整個中國,影響國際。
對於近年內地科研實力迅速上升,香港的優勢漸減,蔡宗葦則表示:「科學無國界,在基礎研究方面,一定是大家互相影響、傳播。香港本來的科研基礎好,吸收了世界級的研究人員,而香港的水與食物和內地是分不開的,研究對內地的影響也會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