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佛光緣美術館正在舉行「皆大歡喜.2013陶藝展覽」。展覽帶給人的是一種對快樂生活的嚮往,以及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新路發掘。透過展覽,參觀者能夠欣賞到現代生活中的陶瓷古典意境,也能夠在表現古典風貌的作品中,為現代生活進行全方位的把脈。■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由香港佛光緣美術館主辦的「皆大歡喜.2013陶藝展覽」匯聚了兩岸三地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展現陶瓷藝術與現代生活的關係。展覽將一直持續到本月三十日。本展覽共邀請到十二位香港資深陶藝家,包括趙素蘭、趙彩虹、陳淑霞、張兆煌、鄺陳勵平、關美嬋、梁志發、梁結連、伍永全、冼富英、陳闌美及黃浩麟。
多元主義的風采
「皆大歡喜.2013陶藝展覽」匯集眾多陶藝家對生活的洞察與領悟,以及對陶藝的專注、堅持及喜悅,為本港市民呈現出題材多元化的本地視覺創作。
十二位本地陶藝家的靈感與生活態度互相呼應。趙彩虹以「荷流」為題,演繹她的陶土生涯就像由泥而萌芽的荷花一樣,不斷探索突破;陳闌美受日本柴燒藝術的感染,以四十幾窯燒成的「合家家和─禽鳥之樂」,呈現她對陶藝夢想的追求;生長於藝術世家的陶藝家趙素蘭更表示:「從陶泥創作之中學會掌握人生,年月漫漫,陶泥多變而隨和的素質卻令我領悟到何謂難得自在。」
趙素蘭以篆刻技巧將她的生活、書緣及回憶展現在一字一印的金文「踏沙行」之中。十二位陶藝家將十二款獨有的題材,為「皆大歡喜.2013陶藝展覽」的作品注入熱情及生命力。
「禮」之新解
比較特別的是,今次參加展覽的作品中,有一組最具有現代風格和古典主題相結合的作品--《非禮勿言、勿視、勿聽》。這組作品突破了人們對陶瓷藝術的傳統見解,將陶瓷藝術從工藝美感和材質的關注,拉向了主題與現場視覺的層面。
《非禮勿言、勿視、勿聽》有三個單項的作品組成。三個不同的陶瓷作品,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戲謔風格,後現代主義的特質將似人非人的感觸表露無遺。這三個作品,究竟是人,還是豬,還是其它具有半人半獸性質的造型,創作者並沒有給出深入而具體的答案。但是,從《非禮勿言、勿視、勿聽》這組作品中,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戲謔風格的把握以及嘲諷特質發揮。
非禮勿言、勿視、勿聽,是中國古代一種已經較為過時的社會政治倫理,限制了人的能動性和真實感,也將人對公義的追求目標全部抹殺。人的說、看、聽,這三方面的基本機能,是構成對外在世界判斷的基礎。作者以較為誇張的手法,在三個不同的作品上,將嘴、眼、耳三個不同的部位進行了重點突出--人越是在現實的壓力下放棄哪一種感官功能,其實就越證明這種機能和器官的重要性。
黑白色彩之比配
關美嬋學習陶瓷藝術製作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她向記者表示,自己的作品風格,主要集中在黑白色彩的比配上,這樣能夠有一種較為古典化的風格,而此種藝術特質則深受日本等東北亞國家藝術界的歡迎和喜愛。
她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的是茶壺系列組件,因為能夠將藝術的靜態美感和動態的實用化結合起來。一組作品的單純製作,或許所花費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卻要在長時間的審美中接受不同情形的改造和適應。
關美嬋說,如今製作陶瓷,所追求的皆大歡喜之感,已經單純從作品的美感外化為與實用結合的欣賞和陳設。陶瓷作為一種藝術,能夠與生活化的需要相統一,確實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也擺脫了單純的為了創作而創作的思路。
據悉,佛光緣美術館經常舉行不同的藝術展覽和講座活動,以起到凈化身心的目的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