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三中全會提及的市場開放,對經濟及金融改革影響深遠。
上海自貿區於十八屆三中全會前正式掛牌,但在最終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金融改革卻著墨不多。這是否意味著備受期待的金融改革進程或被擱置?業界智囊普遍認為,金融改革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已達共識,故在《決定》中未作贅述。果不其然,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決定》輔助讀本中撰文,指將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三大金融領域的改革框架,首次清晰浮出水面。 ■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在三中全會《公報》中,涉及金融的僅有8字「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在隨後公布的《決定》中,對金融改革有不足400字的闡述。「完善金融市場體系」位於《決定》第十二條,處於第三部分「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範圍內。相關內容主要包括「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等。
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表示,三中全會改革決定中,金融改革沒有在第一層面上出現,被作為「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下的小標題,很多業內人士感到「不解渴」,擔心這是否意味著金融改革在《決定》中是不是顯得不重要,其實不然。「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這次《決定》,說過的不說,套話不說,熟悉的不說。而這些年來,金融改革一直在舞台中央,聚光燈下,已經說過很多,所以這次說得少。」在李揚看來,本屆三中全會精神是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而金融體系放在市場體系內闡釋,其實是肯定了金融體系的基礎性作用。
瑞銀集團中國經濟研究主管汪濤表示,在金融改革方面,《決定》沒有展開太多,這是因為金融並不是當前最困難的改革領域,各方的意見比較一致,且很多改革已在進行中。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也指出,三中全會是戰略性定位,並不是發布「戰術公告」,外界不能過度強調,它對金融領域有多大比重的解讀。他表示,放鬆管制、完善制度是中國金融體系發展的唯一出路,這些內容在《決定》中均有涉及,金融領域的「深水區」改革戰略已經確定。
落實改革支持經濟轉型
業界普遍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對金融領域作出全面部署後,中國的金融改革有望提速。在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看來,《決定》在一系列改革力度是十幾年以來最大的,金融領域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他指出,《決定》中提及金融改革的部分,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動民營企業發展、擴大對外開放、防範金融和宏觀風險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利率市場化、大力發展民營銀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將為民營企業獲得更多的金融資源創造條件;資本項目開放是擴大對外開放、提高中國資產在全球配置的效率、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必經之路;發展市政債券市場等舉措將有助於化解地方融資平台帶來的金融風險。」
「如果說上一輪金融改革主要致力於改革微觀金融機構,新一輪金融改革的重點則應逐步轉移到構建制度、完善市場、改進利率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預計,隨著三中全會部署的一系列重大經濟改革舉措的落實並產生成效,中國的金融改革也會在多個領域取得顯著突破,並為當前的中國經濟轉型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