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算是出生在半個書香世家,從小就在耳濡目染下看四書五經、畫國畫。因此,自小就明白讀書的要務就是要做到《周易》所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換句話說,就是找到學問之間的相關之處,了解其自然的變化規律,然後舉一反三,用最少的時間明白最多的東西。
還記得筆者在第一回說過,在小學入學試時考得一個中英數滿江紅,講述了幾期英文的奮鬥史後,大家一定想知道筆者其他科目成績如何。如果筆者真能將《周易》的方法學以致用,大家猜猜結果如何?
作文難滿分 喜數厭中文
自從幼兒園開始,筆者一直最愛數學,亦較容易獲滿分。數學不像中文的那樣「討厭」,原因有二:一為中文作文不可能滿分;二為中文字寫得難看會被扣分。所以在複習策略上,數學的訓練從來佔優,專門找最難的題目來練習,找出最快最準的解題方法,因為筆者知道找到以後就不需要再複習,也不需要擔心那些筆劃多如銀河星數的中文字寫得難看或者寫錯。大家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筆者有點懶和投機取巧?對於上述評論,筆者其實十分同意,但是後來才發現這個方法亦跟在經濟學上的「機會成本」大同小異。
合理安排複習 總分最大化
根據字典的解釋,「機會成本」是指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時,被捨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簡單來說,筆者在從來不玩耍(至少在沒有跟上香港的課程之前沒有玩樂過),在每天需要準時上課和睡覺7小時的情況下,不複習數學科,就是複習其他科目,而剩下的時間便全部用來研讀中國歷史和哲學書,以訓練思維及增長知識。
如果需要最大化考試的總分,筆者需要妥善的安排複習的時間,以達到所有科目的總分最大化,而不是單一科目的成績最優化。由於筆者對於英文的分數和成績完全沒有把握,所以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複習,至於剩下的時間,就偏向比較有把握的數學。
有一天,數學老師突然公布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那就是學校會舉行有獎的數學比賽,這正好給了筆者一個初試劍鋒的機會。這不單可滿足筆者想知道自己在校內的數學成績如何的慾望,亦可以藉此調節自己的複習策略。究竟筆者會如何對待這個數學比賽?成績如何?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關應開
作者簡介:劍橋大學舊生,投行交易員出身,具備CFA及FRM資格。現為Senate House Education總監,主要發展Young Banker課程及升學諮詢計劃。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隔星期二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