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青 絲
關於讀書,每個人的目的不盡相同,有人是因為升學或考職,有人是為了陶冶心性,排遣閒情,有人則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令個人視野和修養都有所提升。雖然各自的目標不一樣,但都想要盡可能地從書中獲得更多啟發和領悟,多得一分見解就是一分學問。至於能把書讀到何種程度,關鍵則要看各自的付出及讀書的方式。
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學者,都提出過自己的讀書見解,詮釋的角度雖然有異,基本道理卻是相同的,都認為讀書必須經歷過博覽、深思、為我所用的三重境界,才能取得最佳的實際效果。王國維有個著名的讀書三境界論,第一重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重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為「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人用一段偈語進行解說,把三個階段喻為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很平易貼切地道出了讀書的主動性、進取性、實踐性的互為因果關係,以及處在不同讀書階段所具備的特有韻味,頗為發人省思。
而這個讀書三境界論,與近代科學家愛因斯坦所倡導的「總、分、合」三字讀書法,可謂殊途同歸。愛因斯坦的讀書習慣,是先對書形成總體印象,大致了解書的結構內容,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要點。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總」字。而這種為探明原著本意,不摻雜和絲毫個人情緒在內的讀書態度,就如一個人觀賞山水,既身臨其境,又不受景色的束縛,旁觀者清。由於客觀虛心,不以自己的主觀想像去揣測他人之意,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分」字是指在有所了解的情況下通讀全書,並獨立思考,找出富有啟發性和包孕性的思想和命題,歸納書中的隱意和境界。遇到有與己不同的觀點,亦認真對待,冷靜分析,既不執着於舊見,故步自封,也不盲目推崇,被新的見解所迷惑和遮蔽。如此讀了又思,思了又讀,在不同的觀點碰撞當中反覆推究玩味,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最後以至融會貫通,所讀的書也就在胸中活了起來。
接下來的「合」字是不止在紙面上求理義,而要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對實踐起到指導作用。由於接受過檢驗,書中的微言大義,得失皆若出自於己心,已經成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這時看似又回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實際上已經求得了扎實的學問。
讀書看似尋常小事,人人都會,但若是缺乏正確方式的指引,就難以抓住書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有可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讀了很多書,卻收效甚微,一如古人所說的入寶山而空回。■網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