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唐朝王昌齡寫下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名句。今天內蒙古的陰山山脈,卻成為了中國最多礦床的地區。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才發現了幾幅岩畫。對岩畫的全面考察是從一九七六年開始的。此後,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和遊人來考察和參觀,先後共發現岩畫一萬多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岩畫有近千幅,真實地記錄了在此生活的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鮮卑、蒙古等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歷史。
陰山山脈是東西走向的一個重要山脈,也是歐亞大陸的一個主要地質結構。大約二千五百公尺的蒙古高原地區,跨過了陰山山脈,就是華北平原。陰山山脈原來是最古老的陸地板塊上升所造成的。這裏出現了重要的斷層地帶狼山地區出露的最古老的基底岩石,山脈主體由太古代變質岩系和時代不一的花崗岩構成,中國的地質學家最近發現了一個新的理論,凡在太古代變質岩系上升的岩層裡面,必然有豐富的金、銅、鎢、鉬、鈾、煤等礦藏,所以在這個地區進行了鑽探大會戰,一般鑽探到一千三百公尺地底之下,即海平面負三百公尺以下,就可以發現許多重要的礦產。二零一一年至二零一三年十月,內蒙古新增儲量鐵礦石五點四六億噸、銅二百二十點零三萬噸、鉛鋅九百零四點二四萬噸、鉬三百六十四點二九萬噸、金一百五十九點四四噸、煤炭四百五十億噸,有六種礦產資源新增儲量超過三年預期目標,除此內蒙古新發現大、中型以上礦產地三十二處。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最近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於世界級大礦行列。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主要得益於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煤鈾兼探」的勘查思路創新,即根據區域礦產分佈規律,進行勘查技術優化組合,在開展煤炭勘查的同時,利用煤炭鑽孔同步進行放射性測井和編錄,探索砂岩型鈾礦存在的可能性。在發現並圈定一系列重大鈾礦找礦靶區後,果斷決策開展鈾礦勘查會戰,終於勘查評價了一處資源量達五百一十億噸的超大型煤礦,又發現了一處超大型鈾礦。不僅節省了大量鈾礦前期找礦投資,同時也縮短了四至五年的鈾礦勘查周期,在此之前,中國是貧鈾國,有了陰山山脈的大鈾礦,中國可以大規模發展核發電(全國核發電每年需要鈾礦一萬噸,足夠使用三千年),而且宣佈核工業解除出口封鎖,可以到外國經營核電設備,國力大大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