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葛蘭 。 網上圖片
鄧達智
五十多年過去,回望葛蘭與和音的靜婷唱着熱辣刺激、拍子讓人雙腳不停舞動的《打噴嚏》,隨 Cha Cha 節奏,時空猶似沒變,恆久摩登。轉至《卡門》,中文唱出經典歌劇,配上近半世紀前夜總會大樂隊伴奏的佻皮氣氛,真叫人心花怒放。
內地排山倒海各式出品,竟然找不到一張葛蘭唱片!
年前某媒體活動,協助助興節目「中華影畫女神」,為其準備服裝展示需尋找合適背景主題曲。葛蘭當然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歌影女神中的女神。代表作《曼波女郎》,以香港為背景故事卻上海味濃的精彩片子,戲中衣服十分西化,飛女味厚,一種當時流行的中產小眾文化。
嚴選十位華語電影女神不容易。考慮的兩岸三地大陸、台灣及香港的電影數量務求平均,年代也需有所代表。首位想到影畫女神,當然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阮玲玉,代表作《神女》;本為廣東中山人,但其電影作品展示形象氣質卻是當年大都會上海摩登女性面貌最佳寫照,所穿精緻寬身A型旗袍更能展示當時中國人仍穿屬於自己傳統然存現代形態素質的時裝。
五、六十年代邵氏及國泰推出大型電影無數,包括不少古裝出品,印象較深的《江山美人》林黛,《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蒂與凌波,《星星月亮太陽》葉楓、尤敏及葛蘭,《四千金》林翠,《武則天》李麗華等等。
六十年代,邵氏拍攝不少歌舞青春片,艷麗何琍琍、時代方盈、甜美李菁,憂鬱秦萍及明朗鄭佩佩,比較蕭芳芳寫實形象《飛女正傳》,其餘舞台痕跡太重被芳芳時代氣息比下。「寫實」更切合六十年代全球性 youth culture 年青文化氣氛。
當蕭芳芳、陳寶珠、沈殿霞、薛家燕、馮寶寶、王愛明穿着超短迷你裙同台歌頌彩色青春大跳A-Go-Go的同時,中國大地也注重唱歌跳舞,樣板戲風行。
當兩位模特,一人白假髮、身穿破碎風中飄揚衣服隨風跳出,不用細聽歌詞,內地觀眾為主錄影室響起一片掌聲,歡迎一代人不離不棄《白毛女》。 相對白毛女是一身通紅軍裝短褲《紅色娘子軍》,另一陣騷動響起;一紅一白,讓不少人懷念起他們自己或屬於父母的青春大時代,除了心底漸褪色的個人回憶,歌舞及衣服深深挑起思緒。
作為當時演出的設計者,一直迷戀文革年代中國女性反傳統硬朗形象,心底認定「工農兵」比「蘇絲黃」多一分骨氣,關南絲雖非純華人血統卻是徹頭徹尾的道地港人,電影也非華語電影,但卻將六十年代香港特色旗袍傳遍世界各地,讓世人看到華人女性婀娜身段,這形象一直維持至年前張曼玉《花樣年華》同屬相同年代的旗袍再次出征國內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