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一位遊學意大利的英國女生年前在意大利城鎮被殺害,案件立時轟動歐美。案件審訊了好幾年,近月還被翻案,媒體對事件的報道鉅細無遺,包括死者遇害那晚的活動。
據說她在黃昏時到朋友家裡看了電影《手札情緣》(The Notebook),還吃了一客薄餅晚餐。那本應該是個愉快而又身心滿足的晚上。 我也是看了詳盡的報道以後,很想知道這少女看過的那齣最後的電影。如果你也看過《手札情緣》,你會明白我看罷為何唏噓感倍增。
導演尼克˙卡薩維茲(Nick Cassavetes)顯然在電影裡歌頌青春戀曲,且一反成年人的冷嘲熱諷,投那些浮動的十五二十時的愛情予信任及神聖的一票。你不會怪責電影看重青春勃發的荷爾蒙,還會寄望它有矢志不渝的力量;還那所謂暑假的邂逅,如何在九月開課前定會暴力而快速地褪去,不在青春裡留痕。然後,成長令激情冷卻,責任使人麻木......卡薩維茲甚至投誠得神化了春情,那份強烈的愛慾要人徒手掏出心窩,即使被各種外來的壓力急凍,多年後原來仍能頑強地保存它的執迷與熱力。茁壯的綠苗在溶解的隙縫裡頑強地冒出,春風吹又生。
如果你也相信它的力量,那你會為那對由少年的狂戀到年老時亦至死不渝的愛侶鼓掌,並渴望知道那股神秘的力量在甚麼人的體內才會這樣開花結果。他們抹開了平穩、富貴和所謂理所當然的幸福的雲霧,才抓住了得來不易,但又在情感上不費功夫的真正的幸福;即使生命又注定有着各種不幸......
那不幸的少女,在生命被結束前也曾因為這齣電影熱血沸騰吧,甚至抓住過一個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