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修 全國政協委員
為何激進反對派無視政改諮詢的法律框架,一味堅持「公民提名」這條「死路」?筆者認為,在政改問題上他們欠缺起碼的誠意,其目的不是為了促成普選,而是將普選的幼苗扼殺於萌芽狀態。打着民主的幌子,內心根本不打算參與以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為基礎的討論,令政制問題繼續困擾香港;同時,以「公民提名」綁架溫和反對派,意圖搞亂諮詢,一拍兩散。這種與廣大市民的願望背道而馳,以港人福祉、香港前途為籌碼撈取政治私利的卑劣行徑,其心當誅。當務之急,乃凝聚社會共識,從非理性的漫天開價,轉到以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為框架的務實討論,同心協力,推動政制向前行。
偏離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政改方案,都是行不通的。日前,筆者出席一個政制發展論壇。論壇中,政改諮詢專責小組成員、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為令公眾更加清晰政改諮詢的內容,將本次諮詢精要地概括為「一個目標」、「兩套產生辦法」、「三個層面」、「四大原則」以及「五步曲」。即:普選是中央、特區政府乃至香港各界的共同目標;就2017行政長官及2016立法會等兩套產生辦法進行諮詢;從法律技術、政治共識及實際操作等三個層面進行討論;以兼顧社會各界利益、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循序漸進、適應本港實際情況為四大原則;依據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政改「五步曲」推行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
政改諮詢最難是取得政治共識
縱觀近期的政局發展,筆者認為,政改諮詢最為艱難的乃是取得政治共識。無論政府如何強調,中央官員如何清晰表態,一些反對派人士仍未能接受香港是中央政府轄下的特別行政區這一政治現實,就是不願意回到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框架內理性討論政改。他們漠視「一國」,片面地強調「兩制」;無視中央政府對香港的「主權」,無限放大高度自治的「治權」。這是對市民認知的誤導,是畸形,也非常危險。要知道,「一國」是「兩制」的基礎,只有在「一國」的前提下,才容許有「兩制」;只有承認「主權」在中央政府,才有「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全國人大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基本法作為特區政府的憲制性文件,其地位不容許受到任何挑釁。換言之,基本法第45條所規定的提名委員會提名權、中央任命權都是實質性的,任何脫離基本法框架的政改方案,都是行不通的。
從「三軌方案」分歧看激進反對派本質
據聞民主黨及工黨提出的「三軌方案」已獲「真普聯」各方接納,方案的核心內容為:候選人只要獲得「公民提名」、「政黨提名」或提名委員會三者其中一個組別提名,即可入閘成為特首候選人。目前之關鍵,在於激進反對派的人民力量及社民連要求三種提名方式「缺一不可」,而民主黨對此有所保留。
為何激進反對派無視政改諮詢的法律框架,一味堅持「公民提名」這條「死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筆者認為,在政改問題上他們欠缺起碼的誠意,其目的不是為了促成普選,而是將普選的幼苗扼殺於萌芽狀態。打着民主的幌子,內心根本不打算參與以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為基礎的討論,令政制問題繼續困擾香港;同時,以「公民提名」綁架溫和反對派,意圖搞亂諮詢,一拍兩散。試問,2017年普選特首落空,政制發展停滯不前,全港市民都是輸家,可最大得益者何人?當然是他們!屆時經濟民生問題將更加艱難,社會將更加對立,他們的政治空間當然也隨之擴大。這種與廣大市民的願望背道而馳,以港人福祉、香港前途為籌碼撈取政治私利的卑劣行徑,其心當誅。
集中精力做好政改諮詢凝聚共識
特區政府的五個月首階段諮詢,是為2017普選特首打基礎的時期,可以說至為關鍵。五個月轉瞬即過,試想想看,若2017年無法實現普選,特區政府的管治勢將更加艱難,誰人損失最大?又是誰之過錯?
民主發展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想一步實現民主烏托邦,不切實際。爭取民主的過程需要適當的妥協,「聲大夾惡」就能令人信服嗎?除了掟汽油彈,能否也拿出一些建設性的提議?眾所周知,港人賴以成功的核心價值,除了自由與人權,還有多元、包容與務實,冀望社會各界能以國民身份思考香港未來,以求同存異之心,務實進取之態度,做好政改諮詢工作。
另外,筆者留意到社會上有關下屆特首人選的言論。且不論現任政府尚有三年半任期,討論該議題勢將對政府施政造成一定的壓力;況且,政改諮詢又遠未達成共識,距離普選仍有數年時間,能否實現普選尚是未知之數,筆者不認為現時有討論的必要。當務之急,乃凝聚社會共識,從非理性的漫天開價,轉到以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為框架的務實討論,同心協力,推動政制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