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樓下的手工麵包咖啡店,自稱真材實料無添加劑,九元一個提子核桃小麥包,十五元一個無餡牛角包,算不算貴?兩個小包盛惠廿四元,不一定吃得飽。反觀對面的街坊麵包店,賣菠蘿包豬仔包那種,十元就有條足十吋長的甜麥包,夠兩個小孩吃飽。我拿着那袋貴麵包去買報紙,報攤事頭婆就用很替我不值的眼光,瞄了瞄那個美麗的麵包袋,問幾多錢,我支吾說「都幾貴」就走了。吃優質的手做麵包,多付點錢,天經地義,為甚麼我竟有罪惡感?
昨晚看個英國飲食節目,講甜點,最後一節講手工麵包,就有點明白。主持人並不反對健康的手工麵包,只是覺得價錢貴和購買不方便。他也不認為超市買到的工廠式生產麵包就會吃死人,只是魚與熊掌,各有所好:有能力的中產,有閒情和錢去買手作麵包固然好,但白方包和各種便宜的袋裝麵包,對大部分人仍是不可或缺的美味,廉價麵包也應有個位置,不必一棍打死。當然手工麵包店的人會說,廉價麵包充斥有毒化學物,為甚麼不選擇吃得健康?不過我想對只有幾塊錢解決全家早餐的家庭,唯一的選擇就是要吃飽。至於健不健康,反正誰說了算?
節目提到有種說法,認為只要大家都幫襯本區的手工麵包店,需求大了,價格自會下降,到時就越來越多人可以吃上優質麵包。記者還去到巴黎,說有些小區乾脆禁止連鎖超市進駐,就是為了保障這些手作小店有生存空間,用本區人的消費,直接支援本區經濟。用保護主義去匡扶小店,在今日的香港很有市場,也可反地產霸權,不過衍生的問題,怕不是我們一廂情願地想般簡單。
然而電視畫面的確很吸引。巴黎麵包店東主說,工廠只需廿六分鐘就做好一個牛角包,他的店卻要用三十六小時,每個賣一點二歐元,是工廠牛角包的十倍,但仍比我樓下那店便宜。慢鏡大特寫,美女撕開牛角包金黃色一層層麵粉夾空氣,浪漫得要緊,社區互助的大同世界彷彿就要降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