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豫園。 網上圖片
朵 拉
最早的上海記憶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中國剛開放門戶才十年,那回的上海僅是路過,目的是應邀到南京開會,會議過後重返上海,亦是路過。住的酒店吃的餐館都記不得名字,其中有一餐特別難忘,在住宿的酒店裡吃湘菜,來自熱愛咖喱的熱帶國家,行前又聽說上海人不吃辣椒,沒想到出來的那幾道湘菜卻是酸、麻、辣,比咖喱還厲害得多,至今記憶猶新。記得的還有座上各位上海文藝界的大佬,作家學者和出版社老總等,印象格外深刻的是衣着優雅的李子雲先生。那個時候也不知道她是誰,但她說話帶我家鄉閩南的口音,輕聲細氣,舉止從容,少言語,不爭鋒,不強出頭,看見一個靜和淨,且淡雅,整個人就是說不出來的很好看的女人,還看得出來,座上每一位都很尊敬她。
忽略所見所聞,主要是突然有機會一下子接觸那麼多華文書,如獲至寶大肆採購,見到喜愛的有關文學、藝術、繪畫、音樂的史料和創作書籍皆不放過。印刷品的重量叫人投降,僅只數本畫冊,行李就已經超重,然而為自己所愛雖煩惱卻不惜一切,於是一路上忙碌於郵寄,甚至去辦海運,特別鍾情的書捨不得運走,明知重甸甸亦甘願手提,有些裝在行李箱托運。另外還買了中國畫的文房四寶,在缺乏文房四寶的國家學習水墨畫,所有面臨的困境,都得靠自己解決。走進上海朵雲軒,原本在書上和電影裡才有的筆洗、筆掛、成套的調色盤,筆墨硯紙和水墨畫顏料,出現眼前變實物,彷彿走入寶山,即刻變成超級愛購物的女人,這個那個什麼都拚命抱在胸前,不停地跟售貨員說都要都要都要。陶瓷和木製的中國畫用具沉重無比,一不小心就打破,包裝時更要格外留意,托運時也要加上說明標籤,累得無心也無暇顧及其他。
等到我聽說李子雲先生的學問和為人的時候,她已經去世了。人和人之間的相遇講究的是緣份,和李子雲先生就是上海湘菜館那匆匆一面,她肯定不會記得我,但她好看的優雅氣質卻成為鼓勵我努力求知向上的主要動力和因素。
上海著名景點是第二回再臨上海,才在畫家的帶領下,到豫園走了一個大圈。畫家之前一天約會去豫園時,以為他是帶我觀光,沒想到他帶個大相機,在遊園時教導如何擺甫士,這樣靠着石頭坐,那樣斜倚在樹幹邊,看這裡,望那兒,花前,樹下,水邊,亭子間,走廊下......,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沒有數碼科技相機,要先用菲林拍攝後,還得把照片洗出來,才能夠看見效果。那回拍了畫家四卷菲林,一卷三十六張,一共拍了一百多張,洗照片也是畫家付的費,這種照片通常僅僅主角本人有興趣重複觀看,最後的下場是儲藏在家裡的儲藏室,從此再沒露面。那天逛豫園花了半天,秋日的冷風中還流了汗,做模特兒真不容易,出來時對豫園景物根本沒概念,只記得中國式的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假山雅石,還有非常新鮮的所謂「美人靠」。待回家看照片,才知背景風光非常漂亮,但影中人卻造作得緊,粗魯女人偽扮淑女的樣子很可笑。心裡感謝畫家的特別看重,可惜慧眼識的卻不是英雄,完全缺乏模特兒的特質等於出了醜,發誓從今往後在家裡乖乖寫字畫畫就好,不再幹這種在鏡頭底下裝模作樣的行當。
後來多了一些了解再途經上海,抵達時已下午,有些疲累,但外灘是非去不可的,因為隔天黃昏就飛往鄭州開會。住的酒店在黃浦江附近,晚餐過後走去正好散步且一路觀景。周邊都是人並不稀奇,上海本來就以人頭取勝,初秋的風從黃浦江吹來,只見對岸燈火輝煌,在水裡閃爍的霓虹燈亦繁華如熾,如此喧囂的夜色令人看不見天空中是否有星辰,而燦爛奢迷間有多少浮華的慾望在上升和墜落?!
感嘆句未畫上感嘆號,第二天上午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總編輯帶領下,到了一條兩排行道樹竟是和南京一樣的法國梧桐的街道。街上鋪滿褐黃的葉子,樹上的葉子靜靜地隨風在飄舞,幾輛車停泊路邊,不見有人經過。上午的陽光透過梧桐葉的縫隙灑在人身上,溫暖舒適的金色光線叫一條街彷彿都金光燦閃起來。
總編輯把我們帶到一家書店,亮了我的眼,幽靜溫馨的氣息裡看古樸典雅的佈置,書架上有新書,也有舊書,更驚喜的是除了書香,還有咖啡香。總編輯叫來咖啡,在氤氳着咖啡香味的書店裡討論着新書出版的事。上海是中國第一個出版我的書的地方,紹興路是我喜歡的上海景點。
每一回上海行都匆促路過,上海的感覺就是匆忙。比較從容的是2011年9月上旬受邀去「品味上海」那次,一共住了七天,每天被安排到處觀光采風:武康路、徐家匯、閘北海上文化中心、顧村公園、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東方明珠......還到了崇明島的明珠湖,總算見識了混合着時髦和陳舊、古代與現代的上海,然而,這趟上海之旅的深刻記憶,卻是在抵達當晚,到酒店對面尚海派餐廳吃晚飯出來後,已九點多,佇在微涼的夜風中,抬頭看酒店的霓虹燈,卻看見有半個月亮貼在兩棟高樓的中間,「白淨蓮子似地」(註)照耀着上海。
上海的月亮老叫我想起張愛玲窗前的那個月亮,不是早就沉下去了嗎?這是喜歡閱讀的人,自己一廂情願沉溺文學作品中走不出來。舊上海已經過去了。一個作家口氣堅定不移,慇勤推薦上海新天地。建築設計師將上海獨有的傳統建築石庫門與充滿現代感的建築融為一體,獲得廣泛的好評,連續好幾年都榮獲建築獎項,成為上海的新地標,也是國內外遊客到上海旅遊時,感受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結合的最好地點。
一次次途經上海,皆為浮光掠影,也許因為如此,上海更加吸引遊客。時間到了,旅人便得離開,新天地暫時保留,等有機會再路過,讓它成為下一個上海記憶吧。(註:張愛玲在小說《半生緣》裡形容的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