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二零零九年,粵劇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府人稱粵劇為「大戲」。《易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從這個「大」字,可以看得出粵劇在嶺南鄉親父老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千百年來,中國傳統地方戲曲肩負起教育社會低下階層民眾的重任。尋常百姓縱然目不識丁,仍然可以憑看戲聽曲而稍稍知道義人烈女、孝子忠臣的故事。
時至今日,在芸芸中國傳統地方戲曲之中,粵劇是觀眾和演員最多的其中一支,仍然保留相當強旺的生命力。不斷有人學唱粵曲、學演粵劇、學粵曲拍和,甚至學編劇寫曲。
因為北方方言出現「入派三聲」的情況,北曲的格律聲韻已經跟唐詩宋詞相去甚遠。猶幸我們粵劇粵曲的唱詞,仍可以遙接唐詩宋詞的道統。
且看清代嘉慶年間進士、解元公順德何惠群名曲《嘆五更》的第一段:
懷人對月倚南樓(下平韻),觸起離情淚怎收(上平韻)?自記與郎分別後(仄韻、去聲),銀河相隔女牽牛(下平韻)。日盼郎歸情萬縷(仄韻、去聲),相思苦處幾時休(上平韻)?好花自古香唔久(仄韻、上聲),青春難為使君留(下平韻)!他鄉莫戀殘花柳(仄韻、去聲),但逢便好買歸舟(上平韻)。相如往事郎知否(仄韻、上聲)?好極文君嘆白頭(下平韻)。
這一段南音中板已將實際演唱時的襯字刪去,就是一首七言詩。
粵曲用韻經常句句連韻、平仄通押。何公在此用了粵曲的「優遊韻」,等於平水韻部裡面「下平十一尤」、「上聲二十五有」和「去聲二十六宥」。
南音中板、七字清中板的唱詞似七言詩,林林總總的小曲卻似詞。如胡文森所撰的小明星名曲《風流夢》就有一段《雙飛蝴蝶》:
我話郎心似孤松(下平韻),願依嬌花永效忠(上平韻)。佢話奴身似飛蓬(下平韻),未悉君許寄蹤(上平韻)。婉聲低勸莫悲痛(仄韻、去聲),愛心一縷為花種(仄韻、去聲)。借花風(上平韻),替嬌花保重(仄韻、去聲),愛心一控(仄韻、去聲),莫教花飛遠送(仄韻、去聲),莫教花飛遠送(仄韻、去聲),誰知花變衷(上平韻)?
《風流夢》全曲用「農工韻」,等於平水韻的「上平一東、二冬」、「上聲一董、二腫」和「去聲一送、二宋」通押。
粵曲粵劇唱詞中出現的長篇七言詩,其用韻比古樂府和今體詩更上層樓;至於以小調譜詞,亦有長短句的風味而用韻更嚴整。
踏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嶺南人要傳承粵曲粵劇這一支文化遺產,除了要知道梨園菊部為我們的父祖先輩提供教育與娛樂之外,更需要明白粵曲粵劇的唱詞是中華韻文的正聲,有資格繼承唐詩、宋詞的道統。
按:上文節錄自筆者為張文老師(筆名漁客)新作《粵曲詞中詞》寫的序,作者勾稽文獻、考證音義,將時下唱家常有的錯音,一一解說。無論專業演員、作曲家、粵曲導師、學員、票友等,都宜人手一冊,必定獲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