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網上圖片
晨風
孩子上學,老人受罪,是很多北京人家常見的情景。
周末參加親戚聚會,見一位遠房表嫂近來突然衰老了很多。原來精神又時尚的她,如今變得頭髮稀疏,瘦骨嶙峋,聚會也只隨便穿一身家常舊衣。問為何如此變化?容顏憔悴的她說:「還不是看孫女累的!」為了讓孫女受到最好的教育,她兒子在北京一所重點小學附近買了學區房。孫女如願上了那所小學。可兒子跟媳婦都是單位的中層幹部,工作忙下班晚,顧得了早上送孩子,接孩子下學的任務,就落在了60多歲的表嫂身上。
表嫂家離兒子家很遠,每天下午得從城北乘一個半小時公共汽車,才能趕到孫女上學的學校門口,等待孫女放學。接了孫女後,還得負責為兒子一家做好晚飯,才算完成了一天的任務。晚上,她再乘一個半小時的公共汽車回到自己家。我說:「住兒子家不成嗎?」她說:「那太寂寞了,也不方便呀!再說家裡老伴還有一攤子事兒呢!」為了保留一點兒自己的生活,她寧願每天在路上花三個小時。現在孫女已經上了四年級,表嫂不知道還能熬多久。
我對她說:「讓兒子用個保姆不成嗎?」 表嫂說:「主要是小孫女死活不接受保姆!」我心想,這家人心痛孩子,老人倒成了孫女的免費保姆。難道兒子心痛女兒,就不心痛老母親嗎?假如沒有老媽的無償奉獻,難道孫女就不上小學了?一個奔70歲去的老人,本該舒適地頤養天年了,卻每天如此辛苦奔波勞累,人能不老得快嗎?
似乎看出我的想法,表嫂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現在每天放學,學校不把孩子親自交到家長手裡,都不讓出校門兒,畢竟社會太不安全了!家家都得來人接。兒子媳婦忙事業,我就為他們付出一些吧,反正我也沒有正事兒幹!」我想,難道享受晚年的安閒,就不是正事兒嗎?
表嫂這樣還算是比較輕鬆的。單位有位同事,兒子媳婦生了孩子後,乾脆就一直放在父母家,周末有空來看一眼就不錯了。從小嬰兒一直看到送托兒所,同事天天騎着自行車接送孫子。去年孫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兒子托關係把孫子送到海淀中關村一個重點小學。那所小學是北京最好的小學之一,周圍學區房賣到每平米10萬元的天價。
兒子提出讓父母在那所小學附近租房,帶着孫子一起住,繼續承擔接送孫子上下學的任務。同事覺得自己已經年過70歲,不願意離開家去租房,便提出讓孫子在小區裡的小學就讀,這樣既能接送孫子上下學,也不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可兒子死不答應,為此跟老人大吵一架。老兩口沒有辦法,只好去那所重點小學附近租了房。
學區房租金極高,老兩口每月退休金基本全都搭了進去。有時碰到同事回宿舍取東西,但見老兩口衰老臃腫的身影旁邊,走着活潑可愛的小孫子,心中不知是甜是苦還是酸。我說:「你們辛辛苦苦苦把兒子拉扯大了,放飛了,可是又被孫子拴住了。什麼時候才能得到休息,安度晚年呢?」同事說:「可能沒有機會了。也許等不到孫子高中畢業,我們就撐不下去了。」我心想,把後代寵成那樣,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還有更極端的例子。有位鄰居早年為了去國外為女兒陪讀,辭去了北京一份很好的工作。因為在國外呆的時間太長,老公有外遇跟她離了婚。沒了經濟來源,她只能依靠女兒。女兒在國外研究生畢業成家立業之後,她就在國外給女兒看孩子。因為自己沒有經濟收入,便常常受女兒女婿的氣。
有時她回國參加同學聚會,面黃肌瘦,穿着還不如北京的保姆,說不出的落泊與淒涼。我覺得,即使是親人,付出也應該有限度。為孩子如此犧牲,換來的可能不是感激,而是輕蔑。本來是幫孩子,後來倒成了靠着兒女吃一口飯,如此親情早已變了味道。
北京老人為孫輩上學受陪讀之苦,是個太普遍的現象。很多老人為此兩地分居,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倒是那些「沒有什麼能耐」的子女,有時候倒讓老人輕鬆一些。一來他們比較閒在甚至已經下崗,有工夫自己照顧、接送上小學的孩子;二來他們沒有什麼社會資源,只能讓孩子就近入學。相比之下,「草根兒」們的孩子也更皮實,沒人當寶貝一樣看着,所以早早就學會自立,自己上學下學,自己寫作業,甚至早早學會了做家務。
最苦的,是那些兒女有了一些出息的老人。那些兒女有能力為自己的孩子選擇更好的小學。重點小學不一定就在家門口,都需要接送孩子。為了就乎孩子,老人不是得出高價租房,就是要每天奔波不停。每天北京各重點中小學放學的當口,肯定是周邊道路最擁堵的時候。學校門前堵滿了來接孩子的轎車,也站滿了等着接孩子的老人。
有移民回來探親的朋友說,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女人結婚之後多半就不再上班,而是當全職太太,用全部精力來照顧孩子,用不着老人再為孫輩忙碌。可是在北京,少有年輕女性願意為孩子而放棄工作。年輕人認為當全職太太就是放棄經濟獨立,就要與社會脫節。這樣的雙職工家庭,結果就是本該休息的老人,不得不再擔起照顧後代的重任。孩子上學,老人奉獻,成為理所當然的事兒。
想起我小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是就近入學。從一年級開始,我就每天自己背着小書包,到護城河對岸的一個小學去上學;放學也是跟同學一起,蹦蹦跳跳地回家。那時候,小學裡沒有一個同學需要人接送,也沒有一個孩子在上下學路上被傷害或者被拐賣。
什麼時候,孩子們都能輕輕鬆鬆地上學,而不是成為老人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