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第19屆ifva青少年組入圍者合照。
文:朗天
香港的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常令教師無所適從,叫苦連天。這並不是甚麼不出外傳的「家醜」。
然而,萬醜一點美,沒有事是絕對的。就影像教育而言,有一點很值得讚揚,便是近年全港中小學在鼓勵青少年拍攝數碼電影,以活動影像表達自我、發揮創意方面,顯得不遺餘力,積極非常。
ifva和鮮浪潮舉辦多年,培育及發掘了不少本地獨立製作人才,但喜歡「拍洁v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傳統的比賽、評核和交流平台供不應求,事實上,新一代是在影像文化中浸淫長大的,接收和思考都是影像先行,社會也愈來愈不重視文字,認知和審美的範式慢慢轉移。
由老師指導,組織學生分組拍攝短片的課外以至課內活動計劃近年如雨後春筍般冒起,有關團體也舉辦相應的比賽、活動,就以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主辦的首屆全港中學微電影創作大賽(評委包括著名攝影師黃岳泰、學者卓伯棠等)為例,其得獎作品便不乏清新可喜者。
而在比賽拿了高中組金獎兼最佳編劇、最佳攝影獎的樂善堂余近卿中學作品《童心飛揚》,直接講一群年輕人到長洲拍攝短片遭遇挫折的故事,百分百「埋身」,虛構與現實的一線之差,注入了真情,觀眾也一眼讀出實感。
當然,「微電影」的名字有問題,但這裡不作論斷,畢竟過程最重要,如何透過種種實踐引發年輕人的學習和創作興趣,並盡可能把他們的興趣留住,是當下教育工作者的頭等大事。
缺乏interest,便沒有之後的一切。今天我們的社會只以利益來理解interest,是一個天大的悲劇。電影,尤其是短片,是向人們重提interest本意的最佳途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