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錦榮表示,公會早前已提交一系列建議予香港證監會,以期配合兩地證監會加快基金互認進程。
農曆新年過去不久,內地與香港的基金界似乎開始急切盼望兩地基金互認這一好事能夠盡快到來。這一心情被香港投資基金公會投資基金委員會主席李錦榮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充分表達了出來。他表示,公會就兩地基金互認早前已提交一系列建議予香港證監會,以期配合兩地證監會加快基金互認進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謝志豪、馮雪婷、劉辰燁
李錦榮在訪問時表示,目前,兩地基金互認討論進入技術層面階段,兩地監管機構基本已就互認的框架達成共識,尚餘部分細節仍需再進一步詳盡討論,尤其在資產規模、跨境資金流動等方面。而基金公會此前一直以來都高度關注此事,並與香港證監會保持溝通,針對基金及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士進行過一系列調研,以期能從實際操作層面幫助兩地證監會細化基金互認的細節。
「兩地基金互認雖然已達成不少共識,但有不少細節方面的事情需要再商量。公會曾特設專責小組探討涉及的技術問題。如現時內地客戶買賣基金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網上銀行直接購買,跟本港主要從客戶經理人手中購買不同,這意味著香港的網上銀行在基金買賣方面可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升級,可能對支援系統構成負擔。」李錦榮說道。
此外,兩地購買基金的客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亦存在不少差異。內地客戶在購買基金產品時,更注重所謂的「保本」,即風險承受能力較低,這讓內地不少基金都以此為賣點,大肆宣傳。而香港基金買賣的風險披露中,首先強調的就是「基金可升可跌」,這些可能會令內地客戶感到擔憂。
李錦榮續指,內地散戶較愛短炒基金,傾向在發行初期買入後,短線錄得雙位數升幅便隨時有大量贖回獲利,難免對新產品帶來挑戰,故未來針對投資者的教育問題也是兩地基金互認過程中不可避免需要討論的細節。
針對上述基金互認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李錦榮表示,基金公會曾就不少細節提交過不少建議給香港證監會,如納入的基金範圍、管理人的條件、審批程序、實際投資運作交易程序、推廣過程、投資者教育、披露要求及保護投資者機制等。香港基金公會希望能通過該會提交的建議,令兩地的證監會聽到業界真實、有建設性且具實際操作性的意見,以幫助兩地證監會加快細節討論的過程。
李錦榮指出,基金互認對兩地的基金公司、投資者,以及環球基金公司皆有利,是多贏的舉措。兩地基金互認令本港的投資者除了港交所的ETF之外有了更多的選擇,有多元化的產品供本港的投資者挑選,也可有助本港基金公司打入內地市場。對於環球基金公司來說,以後要想向內地投資者銷售基金產品,只需要在香港註冊成立基金公司,就可以透過兩地基金互認的相關機制,向內地的投資者銷售產品。
此外,他提醒到,兩地基金互認後,環球資訊聯繫性增強,雖然零售投資者應注意美國退市、及部分新興國家不穩定因素可能帶來的風險,但投資者亦不應忽略目前的低息環境及持續的經濟復甦(尤其是已發展國家)亦為調整投資組合及部署長線投資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李錦榮分析指,香港的基金市場自由面廣,無限制,資本可投資的範圍廣泛,選擇多元化。香港的基金市場發展已較為成熟,基金本身已經商品化了,即在發展基金產品的同時,還衍生一系列的服務,如相關的律師、會計服務等。加之香港的基金公司環球性的滲透率高,具有國際化的經驗,可以說投資者前來購買的不僅僅是多元化的基金產品,更是具有「環球智慧」的服務。而兩地基金互認後,數量龐大的內地投資者可透過相關渠道購買香港的基金產品,相信會為香港的基金業生態帶來顯著轉變。「就好像當年開放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自RQFII去年初推行以來,香港註冊基金數目由以往佔總基金數目約四分之一,顯著增加至三分之一」他解釋道。
李錦榮表示,基金互認是規則性的長期的發展,雖然基金業者肯定希望開放程度越高越好,但相信證監會更傾向採用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會一下子完全開放,這對香港和內地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都有益。且開放的量取決於金融機構最終敲定的方案、產品品牌推廣的投入的資源、民眾的接受程度等。
基金公會一向以促進香港作為亞洲區主要的基金管理中心,維持香港的競爭力為目的。李錦榮表示,基金公會在兩地基金互認後擔當兩個角色,協助會員、附屬會員等香港投資者進入內地的市場,通過機制去壯大規模,使香港基金業蓬勃發展,這是公會的使命之一。基金公會有80間基金公司會員及附屬會員,另有49家包括信託人、會計師及律師等參與基金成立及行政工作的專業機構為聯席會員,基金業的向好,會帶動周邊高增值產業的發展。基金公會同時著重優化香港投資者利用香港作為一個平台去投資基金,以及協助內地的投資公司了解香港的基金市場,推廣香港基金市場。總的來說,在關注基金產品供方的權益的同時又提供資訊令投資者的投資效益增長,使基金會成為投資理財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