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挑撥兩地矛盾 受苦是港人


劉炳章 經濟發展委員會成員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

日前在尖沙咀廣東道發生的辱罵內地旅客事件和旺角「拖篋」反自由行旅客事件,一小撮激進示威者聲稱行動目的是為了保障港人利益,又斥罵內地旅客搶奪港人資源。但在筆者看來,不管其出發點如何,最終只會挑起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矛盾,把旅客趕走後,最終只會害苦香港人。

先不說其他,絕大部分今天被稱為「香港人」的市民,祖先均是來自內地,如40、50年代因政局動盪來港的資本家和企業家,以及60、70年代為改善生活來港的勞工。不管是哪個年代來港人士,以至近年透過單程證計劃來港家庭團聚的人士,大家都視香港為安身立命之所,大家同宗同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盲目針對內地遊客百害而無一利

現實一點看,2012年,香港的對外貿易總額為73,465億多港元,與內地的貿易總額更達36,986億多港元,單是內地和香港兩地的貿易額,已佔香港對外貿易總額逾一半。2013年香港與內地的貿易額更是有增無減,較2012年上升17.5%,香港的上市公司更有超過50%是內地企業。種種統計數字都清楚告訴我們,內地和香港經貿已經高度融合,硬要將兩者切割,對香港百害而無一利。再者,根據非正式統計,現時有超過30萬港人長期在內地工作、營商和生活,尚未計算在港內地企業聘用的無數職位,破壞香港經濟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事事盲目針對內地和內地人,對香港又有何益處呢?

猶記得早前有人提出徵收陸客入境稅,這個聲稱是幫助港人的「建議」,竟引起一輪熱議。事實上,根據入境處最新的數字,香港每日大約有11萬人次外地訪客,主要是循陸路進入香港的內地客。相對於每日多達18萬人次的香港居民通過陸路口岸進入內地,可以看到入境內地的港人數目遠比赴港內地居民為多。一旦香港向內地來港居民徵收入境稅,內地亦可能對港人作出相同的措施,受害的還是香港人。

反對自由行的人士不時拋出數據,指旅遊業僅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4.5個百分點,而單就自由行而言,只貢獻GDP約1.3%,對整體經濟貢獻甚小云云。這種說法,實際上是誤導,因為單是那看似微不足道的貢獻,便直接涉及多達11萬個就業職位;事實上,早有論者指出,現時香港旅遊相關行業聘用的僱員高達60萬名,佔香港總勞動人口約六分之一,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基層前線員工。

無論如何,旅遊及相關行業會影響香港數以十萬計家庭的生計,是個不爭的現實。所謂「驅蝗」的示威者曾否想過,他們一小撮人的激進行為,除影響內地旅客、加深兩地人民的誤會外,其他海外旅客看在眼裡甚或被殃及的,同樣會對香港心生負面印象,更何況這班激進示威者在示威過程中曾經錯罵韓國旅客。不管如何,內地旅客合法入境,理應可享受旅遊樂趣,跟各國來港旅客一樣,都應該受到香港人相同的尊重和招待。

兩地血濃於水 應互相尊重

假如示威者只是針對部分內地旅客的不文明行為,例如亂過馬路、吐痰、抽煙、大聲談話、亂拋垃圾等,這樣還情有可原,但香港人,包括那批激進示威者亦應想想,香港其實不也曾走過同樣的路嗎?年紀稍長的應該還記得,電視日夜播放政府製作的教育宣傳片「慢慢走,勿亂跑,馬路如虎口」、宣傳反吸煙的「黑肺」電視片、發動全港捉「垃圾蟲」和制訂定額罰款等。文明,是需要透過人們互相教育、互相感染和互相監察才能獲得的成果,內地和香港血濃於水,怎麼我們就不能以自己最好的一面向同胞展示,讓內地客將我們的「好」帶回內地,感染他人呢?

除針對內地旅客外,近年又有人提到,要求減少移居香港的單程證數量,甚至要為人口「封頂」,以免有更多人來港「搶資源」。這種要求,明顯忽視了現時香港的實際情況。最新的資料顯示,2012年有多達20,161名港男娶內地女士,同時亦有6,785名港女嫁予內地男士為妻。這批合共近27,000名的香港居民,至少有一半選擇與另一半在港發展。跨境婚姻持續增加,凸顯團聚需要之殷切,亦顯示出未來人口結構改變和增長是不變的現實。

中央政府近日宣布,原定在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財長會議,將改在北京舉行。有關安排是否與上述「盲目反中」的行動有關?會否是一種警號、又會否陸續有來呢?

務實擴容 把握商機

筆者明白,旅客數量增多,對香港市民的確造成不便,兩地的文化差異,衍生不少誤解和衝突。然而侮辱和謾罵式的示威抗議活動、不同意見人士間互相指摘詛咒,一切都無助解決問題。理智的香港人一定明白,內地和香港融合是香港不能改變的發展方向,兩地人民交往只會愈來愈頻繁,我們亦要調整心理,接受這改變是生活中不能和不應改變的一部分。

反過來說,香港人今天可以自由往返內地工作、投資、營商、居住、養老、求學和旅遊等,不需申請簽證、可多次自由出入,而且沒有限期。一旦內地限制或撤去此等措施,會對香港經濟有何災難性影響?會有多少人失業?社會又會變得如何動盪?筆者實在不敢想像。

與其整天埋怨旅客帶來的不便,倒不如務實地想辦法擴容,把握這難得的商業機遇,讓社會大眾一道享受自由行旅客帶來的種種好處。連月來,打造大嶼山人工島、設立邊境商業城等官方或民間的多個構想已分別出台,從積極層面去看肯定有助於分流旅客。但如何可以付諸實行,則還需各界秉持客觀理性的態度,有商有量一起尋求共識。

相關新聞
若真希望政改成功 全體議員應該訪滬 (2014-03-19) (圖)
廿四味:李怡為何替鍾庭耀打氣? (2014-03-19)
議員訪滬是溝通之旅、交流之旅、學習之旅 (2014-03-19)
挑撥兩地矛盾 受苦是港人 (2014-03-19)
長毛拉布荒謬 「剪布」看反對派 (2014-03-19)
激進勢力「絕食騷」有破壞冇商量 (2014-03-19)
來論:中央官員展誠意商政改 反對派應積極回應良性互動 (2014-03-18)
廿四味:李柱銘存心「跣」香港 (2014-03-18)
《蘋果》造謠「放逐港人回大陸」是彌天大謊 (2014-03-18)
政制發展不能脫離基本法 (2014-03-18)
普選必須在基本法軌道上進行 (2014-03-18)
加強職業教育和數理訓練 (2014-03-18)
西方走廊:「烏國走勢」凸顯奧巴馬犯「常識」大錯 (2014-03-18)
「鍾氏民調」真的是學術嗎? (2014-03-17) (圖)
讓少數族裔學好中文 (2014-03-17) (圖)
港輿論:邀議員訪滬顯中央善意 反對派應抓住機會務實溝通 (2014-03-17)
廿四味:阻市民禮賓府賞花是什麼民主? (2014-03-17)
兩會圓滿結束意義重大 香港把握良機續創繁榮 (2014-03-17)
揚清激濁:全面深化改革新舉措利好香港 (2014-03-17)
烏克蘭危機為中國帶來戰略機遇 (2014-03-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