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首善北京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規劃未出炒作先熱 警惕北京「城市病」炒成「區域病」 京津冀一體化 北京智庫開藥方(首善北京第176期)


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海巖 北京報道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未出,炒股炒房先熱,近日來資本市場上河北板塊股價搶先飆升,北京周邊保定等地房價一日一漲。北京智庫呼籲各方須冷靜,謹防把北京的「城市病」炒成京津冀的「區域病」。北京專家建議盡快成立國家層面的京津冀協調委員會或者首都圈協調委員會,由國家領導人擔任主任,並率先在京津冀地區啟動財稅體制改革試驗,設立京津冀發展引導基金,而加密城際鐵路建設形成1小時城市經濟圈,已迫在眉睫。

北京社科院下屬的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日前召開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主題的方迪智庫沙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趙弘指出,對於京津冀一體化,現在炒概念很嚴重,先炒股後炒房,股價很高,房價也很高,但是條件不具備,目前在城際鐵路未修建好的情況下,轉移人口和產業的動力不足。

周邊房價大漲 產業轉移失動能

參與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研究起草的趙弘給北京周邊快要發燒的城市「潑冷水」,並直言,目前北京周邊地區合作形式嚴峻,北京周邊地區的房價等成本快速上升,對於未來承接北京轉移出去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和產業不利。

根據國外衛星城建設的經驗,與中心城之間聯繫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城際鐵路快速到達,修建最多1小時的城市圈;二是有價格差,房價和租金等各種要素價格,衛星城比中心城偏低;三是優越的生態環境。但分析京津冀,趙弘說,首先,沒有城際鐵路;第二生態環境在弱化,周邊城市霧霾並不比北京弱;第三炒房炒地把要素價格都炒了起來。

趙弘警告,周邊城市炒房的結果,「一方面使當地百姓受損,低工資承受著高房價和高成本,另一方面也將失去對中心城產業功能的吸引力,一旦價格落差消失,功能和產業轉移的動力機制也就沒有了,城市病就有可能轉變為區域病」。

期待高層協調 探索首都財政改革

京津冀一體化的呼聲由來已久,但進展緩慢。為加快京津冀一體化,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開出三個「藥方」。首先,建議成立國家層面的京津冀協調委員會或者首都圈協調委員會,由國家領導人擔任主任,並在國家發改委成立專司,推進和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趙弘分析,京津冀地區涉及兩市一省,還涉及到在北京的中央部委、國家機構、軍隊等眾多主體,合作的龍頭不能抬起就難以取得成效,如何形成區域協調機制至關重要。

第二,把京津冀作為財稅體制的實驗區,探索首都財政。趙弘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是解決利益協調機制,打破GDP財稅考核機制,解決首都發展經濟的壓力,使首都專職做好首都服務,從繁重的經濟發展壓力當中解脫出來。

第三,建立京津冀發展引導基金,對於一些功能和產業的疏解給予一定利益補償,比如員工上下班、企業補貼,搬遷出去的企業適當給予財稅返還和獎勵。

北京智庫建言:

成立國家級協調委員會

啟動財稅體制改革試驗

設京津冀發展引導基金

加密一小時城際鐵路網

中心城暫停開發 補軌道交通短板

破解「城市病」已上升為當前北京政府的中心工作,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趙弘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解決北京的「城市病」。趙弘認為,經濟發展及其所引致的人口過快增長是造成北京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的核心因素;城市規劃不科學、不合理,「單中心」格局未能突破,使得北京「城市病」更加尖銳化;體制機制的掣肘則是深層次的制度原因。

趙弘指出,習近平總書記講到北京人口增長過快是因為功能過多,進一步研究則發現功能過多的背後是經濟功能越來越強大。北京像東京、倫敦和巴黎等城市,在一個歷史悠久城市基礎上附加了首都功能,必然是經濟、社會、文化、科教各種功能集於一身,由此帶動的矛盾難以避免。北京近年人口增長中戶籍人口增長只佔到23.9%,外來人增長佔到76.1%,表明再依靠原來的戶籍和行政手段難以解決北京的人口增長問題。

超十分之一人口從業

首都變批發零售城市

一方面,北京是有獨特資源優勢的行政權力中心,中國市場經濟還不完善,行政力量在資源配置當中的作用還比較大,很多經濟體都希望接近北京,全國省市甚至縣都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同時北京具有豐富的教育、文化、科技資源,給人們創造了更多展示才能的機會。

另外,從北京與周邊區域發展情況看,由於區域間發展落差過大,也使得周邊區域人口加快向北京集聚。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常住外來人口中,河北戶籍159.6萬人,佔全部外來人口22%。

另一方面,雖然北京提出了首都經濟是要發展服務經濟、總部經濟、知識經濟、綠色經濟,但是現有的體制機制使得各區縣和鄉鎮在面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規模和質量、速度與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矛盾面前往往選擇前者,發展了很多與首都功能不相適應的產業。

趙弘舉例稱,近十年,北京外來人口中三分之二都集中在批發零售、製造業、住宿餐飲、建築業這四個相對傳統產業,尤其批發零售增加值年均增長17.7%,不但超過了GDP增速,也超過了第三產業的增速。尤其是批發零售業,2012年北京市的批發零售創業人員達到124.6萬,佔全市總就業人口的11.6%,「在北京100個人就有11.6個在搞批發零售,這個城市變成批發零售城市了」。

7成經濟產出自中心城

衛星城過近成「睡城」

從城市規劃看,趙弘指出,北京平原面積是東京的3倍,GDP只有東京的十分之一,城市病卻這麼嚴重,原因正在於城市空間結構不合理,空間結構承載力太小,人口、產業等功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城6區平原面積占21.3%,經濟產出占70%、消費占77%、服務業占80%,郊區平谷、懷柔、延慶、密雲等得不到足夠的發展。

趙弘說,城市在不斷「攤大」的同時,局部又在不斷「攤厚」。有些區域通過改造,容積率越來越高,聚集的人口越來越多。郊區縣與中心城落差過大,吸納資源能力有限,難以起到疏解中心城功能的作用。

北京城市發展「攤大餅」一直飽受詬病,趙弘指出,早在十幾年前,北京也提出要發展多中心,但規劃實施十年來,「多中心等於沒中心」,最後還是「單中心」。

趙弘介紹說,北京建設了許多「衛星城」,但都不成功。從國外經驗看,主城與「衛星城」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距離30至70公里最為合適。「衛星城」與主城之間必須通過大容量、便捷、高效的城際鐵路或者快速軌道交通,實現大規模人員輸送,形成「1小時經濟圈」。

但是,北京提出建設的清河、望京、北苑、天通苑、回龍觀等居民聚集區距離中心城太近,而且承擔單一居住功能,加上沒有快速交通做支撐,反而形成地面「潮汐式」交通壓力,加劇中心城的地面交通擁堵。

一小時軌道交通滯後

城市運行需財力支撐

趙弘坦言,北京城市規劃的一個很大缺憾是,地鐵建設太滯後。研究國際大都市發現,北京這樣巨型的城市必須要發展大容量、網絡化、快速化的軌道交通體系,除此之外沒有第二選擇。北京與東京相比,東京是分階段實施副中心戰略,把城市形成一個網絡、多中心的格局,同時形成一個密集的網絡化地鐵系統,整個城市有2,300多公里軌道交通、地鐵、新幹線,每500-600米就能看到地鐵口。

此外,「體制機制掣肘是造成北京城市病的最根本原因」,趙弘指出,中國以行政單位為組織經濟發展的單元,北京沒有獨立的首都財政,「為了維持城市運行建設和環境的治理需要更多的財力,需要財力必須發展更大規模的經濟和產業,會帶來新的更多人口的集聚,這樣惡性循環在我們的體制條件下幾乎沒有突破口」。

趙弘指出,北京每吸引100萬人口,共需要的「土地整理」成本5,000到6,000億,建2,000多萬平米住房、幾十所中學和小學、解決每天110萬的出行量。而北京一年的財政收入不到3,300億。

由此,趙宏提出治理北京城市病的四大調控思路。

第一,調控產業。現在直接調控人口缺乏法律依據,也不符合公平公正自由的社會道義,通過調控產業間接調控人口,特別是把一些不適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和功能剔除出去。

第二,優化城市空間,把重心外移。趙弘建議在某些區域特別是中心城區擱置發展,設置限建區,如15年之內不開發,15年內把地鐵建設起來,把城市的承載力提高,之後再進行建設。

趙弘認為,北京與東京相比,開發程度並不高,但目前看已經不具備再開發的條件,未來可以再開發。當年巴黎規定禁止在市區內建設10,000萬平米以上的辦公大樓,通過疏堵結合,使城市重心外移,解決單中心格局。

第三,補短版,加快軌道交通體系建設。趙弘建議,在中心城區加密建設地鐵,每500-600米就能看的地鐵口;在城市周邊,加快城際鐵路建設。

趙弘說,國際城市表明,15公里以內核心區以地鐵為主,15公里到30公里以快速鐵路為主,不能站站停,30到70公里以市郊鐵路為主,一站式到達,上下班期高密度發車。而北京地鐵和市郊鐵路都是短板,北京鐵路456公里,市郊地鐵只有100公里左右,而倫敦地鐵402公里、市郊鐵路3,650公里,東京地鐵291公里、市郊鐵路2,031公里。

第四,跳出北京,大尺度謀劃,跨區域配置首都城市的某些功能。一是要加強北京與周邊地區的產業合作,積極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可以減緩這些地區人口向北京集聚的壓力。二是積極引導養老服務、健康休閒、農產品供應等部分功能向周邊地區有序轉移。三是建立跨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機制,探索跨地區、長效化的生態補償機制。

首都經濟功能再定位

北京確定的城市戰略定位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對外交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特別是經濟功能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的重要議題。今後首都經濟功能如何定位,北京要發展怎樣的經濟?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研究總監陳智國指出,北京作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經濟發展核心不在於經濟規模、產業類型,更重要的是通過產業鏈分工、價值鏈選擇來實現產業競爭力、經濟的控制力。北京周邊地區亦要轉變思路,擺脫依賴、挖角心理,變「分蛋糕、搶蛋糕,為共同做大蛋糕」,三地聯手打造一個以首都功能為核心,創新為特色,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的區域。

陳智國認為,首都經濟在全國產業發展體系中起到兩方面作用,一是「引擎作用」,也就是建設國家創新中心,通過創新帶動全國產業升級;二是「支撐作用」,也就是更好的融入和支撐全國經濟。

以服務經濟為例,2013年,北京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49萬億,占GDP比重達到76.9%,但增速只有7.6%。陳智國認為,服務業增速下滑的核心還在於,首都經濟與全國經濟的深度融合程度不夠,北京服務不只是服務北京製造、京津冀製造,更多地要在服務全國市場、全球市場中尋求新的、更高質量的增長,「真正要形成一個植根於北京要素稟賦的大循環體系,通過產業要素不斷的循環,讓需要借助北京國際平台、人才資本優勢的企業流進來,讓需要借助外埠區域成本優勢、產業配套條件的企業流出去,週而復始」。

由此陳智國指出,北京與京津冀的合作,乃至與全國的產業合作,更重要的不在於產業類型,而在於產業環節,無論是哪個產業,只要是符合北京資源特點的研發、設計、總部、國際營銷等環節都可以留,只要是符合外埠區域成本導向、產業配套能力的都可以走。

在京津冀合作中,陳智國認為,合作的核心是要做大經濟增量,一方面北京有中關村、高校、科研院所大量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瞄準國際,發揮三地比較優勢,比如北京的人才、金融、國際平台優勢,津冀的生產成本、產業配套優勢,打造全球最優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吸引全球高端產業要素、創新資源集聚。

京津冀統一供國Ⅴ燃油

據北京日報4月8日消息,京津冀三地媒體聯合採訪的第一站,安排在了北京市環保局。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莊志東介紹,2014年、2015年兩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六省市將統一區域油品標準,力爭實現統一供應國Ⅴ標準的燃油。除此之外,車輛的環保標識也有望統一,黃標、綠標、藍標等各自對應什麼階段的排放標準將一致,方便車輛在跨省市之間流動行駛時統一監管。目前北京執行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即「京Ⅴ」標準,已經相當於歐Ⅴ標準,車輛環保標識由綠色變為藍色。

此外,空氣重污染預報預警機制,是大氣治理區域聯防聯控中的重要環節。莊志東透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搭建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平台,建立區域重污染預警會商機制、預警信息發佈及應急響應機制,共同應對區域大範圍空氣重污染。。

區域聯防聯控的機制目前仍在建設中,馬上將召開第二次協調小組會,不斷細化預報預警、應急聯動等機制。從目前來看,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區各有一套自己的系統。拿北京的預報預警平台來說,環保部門和氣象部門每天都要進行會商;臨近發生重污染或重污染髮生期間,北京與周邊省市也會加密會商。

「我們首先要建立有效、及時的會商機制,然後再推進應急聯動。」莊志東坦言,區域性污染是不斷變化的,污染狀況完全一致不太可能。比如北京的空氣質量遭遇六級嚴重污染,但天津可能還沒達到這個程度,再遠一點兒的山東污染情況可能相對更低,如果按一個標準聯動不太現實。「區域應急聯動應從臨近省市開始。」莊志東透露,目前北京和廊坊已就重污染應急聯動達成共識。

在大氣污染防治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被視為一個整體。北京市環保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處長李立新介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加強頂層設計,編製區域空氣質量達標規劃。

國務院2013年9月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國十條」,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給出了各地治理空氣質量的具體目標。北京市也發佈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本市的細顆粒物年均濃度要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

李立新介紹,區域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將建立在「國十條」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大氣環境容量等制約因素,劃定生態紅線,約束區域土地開發、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與區域資源環境等客觀條件相適應,提出分階段推進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和措施。和原來制定的具體措施相比,這個規劃更宏觀,更具有長期性和指導性,並非到2017年就截止了。

同時據瞭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頂層設計中,環保只是一個方面,還包括經濟、流通、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就環保來說,重點是加強污染源的控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六省市的技術部門及科研院校將共同參與研究。

京津冀建3小時公路圈

據新京報消息,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目標:到2020年,計劃形成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和主要城市3小時公路交通圈,9,500公里的鐵路網和主要城市1小時城際鐵路交通圈,實現首都國際機場1億人次乘客目標和北京新機場一期工程的投入使用。

報道稱,北京的「一卡通」今後能在天津公交車上使用;北京新機場走高速能直達河北……在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這些設想都有可能實現。今年京津冀將大力推進交通規劃對接,包括三地將同期開工建設京台高速在內的多條高速等。

北京市交通委規劃處副處長安志強透露,按照總書記提出的對京津冀建立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綜合交通網絡,國家正統一編製京津冀交通規劃。實際上,京津冀一體化航空、鐵路、公路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大概是單點為中心結合放射式的路網,圍繞北京形成940公里的大外環。目前大外環部分已經建成了,剩下的490公里正在建,屆時為過境的大貨車提供了承載區域。此外,公路鐵路在大宗能源運輸上也會調整比重,以前是公路多,現在調整到鐵路,這樣更合理。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研究院院長張國華指出,京津冀三地的交通發展,關鍵在於將以道路為主體的傳統發展模式,轉變成以軌道為主體的公共交通模式來組織城市。積極構建城際快速通道網絡,將支撐北京、天津、石家莊中心城市對京津冀城市群的帶動引導作用,並促進區域的合作與分工,以及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

農業嘉年華 體驗高科技創意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茜婷 北京報道)一排排南瓜搭建起來的「城牆」,一串串垂涎欲滴的草莓,一簇簇五顏六色的花球,一張張令人醉的笑臉……在第二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的場館中,記者看到現代化都市型農業給市民們帶來的休閒與快樂。近日,應北京市政府新聞辦邀請,眾多中外記者探訪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的農業嘉年華,感受北京新型農業發展變化,體驗科技農業的奧秘。

本屆農業嘉年華設「瓜樣年華」、「紫蔬探秘」、「幽蘭奇境」、「五穀道場」、「蜂彩世界」等9個展館,雖然各展館主題不同,但個個創意十足。在北京農業嘉年華展館中,市民可瞭解高科技農業、感受農耕文化、體驗農事樂趣。

農業嘉年華不僅僅好玩還暗藏了很多先進技術。農業嘉年華組委會負責人介紹,本屆農業會展集中應用了60多項農業新科技。在草莓科技博覽區,記者發現,這個面積超過12,000平方米的大型溫室裡,沒有一個管理人員。依靠場館內一台的計算機。通過一套先進的溫室智能全自動化控制系統,給草莓場館內13,000多株草莓輸送養分,並對溫室內溫度、濕度、光照等進行調節。

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稱,「這是一台很聰明的機器,會自己思考。」當館內溫度變高時,機器首先會打開天窗,啟動低能耗的降溫模式,如果還滿足不了降溫的需求,「大腦」會選擇開風機和水簾等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讓室溫降到適合草莓生長的範圍。

在農業嘉年華的陽台菜園展示區內,有200多種具有抗輻射、消除甲醛等特殊效果的功能植物,市民可以通過做實驗的方式,觀察PM2.5顆粒什麼樣,比較哪種植物的釋氧能力最強。

相關新聞
規劃未出炒作先熱 警惕北京「城市病」炒成「區域病」 京津冀一體化 北京智庫開藥方(首善北京第176期) (2014-04-11) (圖)
從西山追尋中法百年情緣(首善北京第175期) (2014-04-05) (圖)
首善北京(第174期) (2014-03-28) (圖)
北京:夢想開始的地方 (2014-03-28) (圖)
北京首善(第173期) (2014-03-25) (圖)
周邊城市爭先「傍大款」誰能做北京「副中心」? (2014-03-25) (圖)
北京周邊地區計劃承接北京的不同功能 (2014-03-25) (圖)
國際經驗:東京巴黎打造副中心 破解「城市病」 (2014-03-25)
學者意見:中央立體管理 區域資源重新配置 (2014-03-25) (圖)
宋莊欲建國家文化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4-03-25) (圖)
北京首善(第172期) (2014-03-21) (圖)
京津冀一體化 「陸海空」全方位對接 (2014-03-21) (圖)
首善北京(第171期) (2014-03-12) (圖)
首都經濟圈加速「抱團」剷平京津冀「發展懸崖」 (2014-03-12) (圖)
首善北京(第170期) (2014-03-11) (圖)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 制定不宜發展產業目錄 「騰籠換鳥」 北京構架「高精尖」產業結構 (2014-03-11) (圖)
霾鎖京城 全民行動(首善北京第169) (2014-02-28) (圖)
首善北京(第168期) (2014-02-26) (圖)
首都加速建全球大數據中心 促產業升級 帶動萬億產業規模 (2014-02-26) (圖)
產學研用無縫對接 (2014-02-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首善北京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