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揭開歷史面紗的人(上)


放大圖片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韓立森經常走進研究室向實習生講述文物知識以及當年的發掘經歷。圖中文物為宣化遼墓出土的葡萄酒,至今依然香醇。本報記者張帆 攝

探究未知的事物是人類的天性,人們對於歷史總是充滿好奇。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多少傳奇都泯沒在歷史中不為人知。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活躍在田間野外、深山老林、沙漠戈壁、湖泊海洋;他們掛着對講機,腰間別着GPS,手中拿着洛陽鏟;他們頭頂烈日,不懼嚴寒,不辭辛苦,毫無抱怨。斷代的歷史由他們銜接,泯沒的歷史由他們發掘,他們就是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一群揭開歷史面紗的人。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忠、張帆

1991年,駐在河北省獲鹿縣(今鹿泉市)高莊村的河北省文研所考古隊走進來一個背着行軍包的毛頭小伙兒。他一臉書卷氣,滿臉寫着不情願,這個小伙兒就是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韓立森。

韓立森1990年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了該省文物研究所工作,他學的是歷史,原想以後的工作就是坐在辦公室搞點研究,寫點專著,後來單位安排下考古現場,他內心極不情願。考古隊的老隊長看出了他的心思,了解了情況以後對他說,你這個研究生我看差得遠!何為研?細磨;何為究?追查。在辦公室工作確實舒服,那種研究都是用文獻證明文獻,但是文獻記載的也得有實物證明吧;歷史有很多斷檔,有些是文獻沒有記載的,那麼斷了的歷史怎麼續上?歷史真正的面紗怎麼揭開?不通過參與發掘,那都是紙上談兵,何談專著?

韓立森就是在這裡發掘了他第一個考古項目--高莊漢墓,該漢墓是繼河北滿城漢墓後發掘的又一座大型諸侯王墓,亦是迄今為止河北境內發掘的規模最大的漢代墓葬之一。該墓氣勢恢宏,總長近百米,形制獨特,除近34米的近方形墓室外,四角還有曲尺形迴廊環繞,即史書所載之外藏槨,隨葬品多樣,達6000餘件,特別是還有三駕真車馬隨葬,為漢墓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

「筆桿子」握起了「洛陽鏟」

回味着老隊長的話,韓立森心服口服,他放下情緒,虛心地向老隊員學習發掘知識與技巧。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門外漢,韓立森的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但他進步很快,從一個菜鳥很快就成長為主力,老隊員開玩笑說,這個「筆桿子」握起洛陽鏟還真像模像樣。隨着發掘的進行,一個問題擺在了考古隊的面前:墓主人無疑是一個有身份的人,那麼他是誰呢?

漢代這裡封王的只有常山王和真定王,史料記載不多,只有老鄉相傳該墓俗稱王子墳。考古隊老隊長不動聲色的將這個問題交給了韓立森,讓他組織並作為主要執筆者編著考古報告。「假如沒有參與發掘,一定寫不出來」,韓立森說。多少回孤燈相伴,韓立森開始了刻苦的研究。在古代,墓葬的規模、墓室的大小、包括其深度等都有規制,都必須符合墓葬主人的身份等級。他發現,高莊漢墓平面呈中字形,是典型的漢代大型土壙石槨墓。墓中出土的車馬,也符合諸侯王級的禮制規定。同時,挖出來的銅器上刻有 「常山」、「常食中般」、「二十九年」等銘文,依《漢書·諸侯王表》載,常山王在位29年以上者唯第一代常山王--憲王劉舜一人。

經歷了科學嚴謹、艱苦的推理認定,韓立森和他的同事們最終確定該墓主人就是漢景帝的少子,即漢武帝的小兄弟--劉舜。研究成果的發表在業界引起轟動,對研究西漢時期喪葬禮儀和常山國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考古現場的磨練以及紮實的歷史知識,讓韓立森在工作中如魚得水,進步很快,得到了領導的信任,主導了多項大型發掘,還出版了多部權威專著,「筆桿子」的夢想是實現了。他深情地說,感謝老隊長的教育指導;他謙虛地說,成績與榮譽屬於整個集體。

很多年過去了,韓立森已少在一線進行發掘,更多的是從事研究與保護工作,但他的體格壯實,與他握手就能感覺到他的手粗糙有力,他笑談都是在考古隊鍛煉的,有時候手癢了還會下工地和考古隊員們一起幹個幾天。

相關新聞
揭開歷史面紗的人(上) (2014-04-28) (圖)
榮譽屬於無私奉獻的考古集體 (2014-04-28) (圖)
十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4-04-28) (圖)
黃埔風雲九十載 熱血情懷史冊中 (2014-04-28) (圖)
思考「自我」中的亞洲一體化 (2014-04-14) (圖)
和平主義的時代基石 (2014-04-14) (圖)
甲午之前、甲午之後、甲午在今朝 (2014-03-31) (圖)
甲午戰前,清國敗局已定 (2014-03-31) (圖)
甲午在今朝:香港視角,中國情懷 (2014-03-31) (圖)
甲午之後,改革的悲歌 (2014-03-31) (圖)
熊貓和他的朋友們來了 畫家劉中不遠千里「築福香港」 (2014-03-17) (圖)
《彝族千家姓》首發 (2014-03-17)
學者眼中的韓國古代儒家思想 (2014-03-17) (圖)
麵粉公仔,帶來喜樂年年 (2014-03-03) (圖)
漫步海防博物館,歷史在其中 (2014-03-03) (圖)
電視綜藝節目也要走 「自主創新」之路 (2014-02-17) (圖)
「模式引進」已成中國電視發展障礙 (2014-02-17) (圖)
電視繁榮需要開闊視野 (2014-02-17) (圖)
《包公來了》帶出的創意啟示 (2014-02-17) (圖)
開拓文化空間,支援本地藝團 (2014-02-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