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曉明、劉年玲、王蒙、潘耀明、陶然等作家(順序為從左至右)出席是次晚宴。 劉國權拍攝
由《明報月刊》、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澳門基金會、香港作家聯會聯合主辦並由澳門大學、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等機構聯合承辦的「華文文學在世界的傳播--第二屆兩岸四地華文文學講座」,於5月18日起至5月22日在香港、兩地舉行。這場跨越兩岸四地的講座邀請了來自內地、台灣、乃至美國的知名作家、學者出席。包括內地王蒙、陳丹燕、台灣黃春明、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莫言作品的英譯者)等近二十人。
而成立26年的香港作家聯會,也藉此機會,邀請來自不同地區的知名作家學者與作聯監事、理事及會員們共聚一堂,以「文學與城市」為主題,舉行第二屆兩岸四地聯歡晚會,共同分享和探討華文文學在世界的傳播。作家王蒙、黃春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美國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院劉年玲等多位嘉賓都進行了精彩發言。
香港作聯會長潘耀明在致辭中表示,作聯的作家日益壯大,並廣泛邀請各地作家、傳媒人及文學評論人一起探討文學趨向,碰撞出文學創作的火花--就正如作家劉再復曾在去年作聯成立25年之際指出「作聯多年的不易堅持,靠的只是對文學的信仰。」
文學不會消亡
年過八旬仍筆耕不輟的著名作家王蒙指出,在香港辦文學刊物可能並無內地那樣的財政支持,所以他更加敬重作聯成員在這種客觀環境下對文學的貢獻。他說「如今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發展都造成了文學讀者的流失,讀小說和詩的人沒有讀手機的人多。相比之下,內地的狀況可能好一些,因為人口基數大,另外也會組織各式各樣鼓勵優秀文學的評獎活動,所以即使有人冷落文學,但還有人熱愛文學。」王蒙更強調,只要人還在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記憶,文學就不會消亡。因為文學的符號意義很強,所以具有推動人的思維的能力。而對於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而言,沒有語言的發達,思維也不可能真正發達。
台灣著名作家黃春明則回顧了自己1966年從宜蘭鄉下去往台北的經驗。他談到了「知識分子集中在城市」這一點對自己寫作起到的鼓勵作用。又因如今的生活模式是城市在影響鄉村,所以知識分子的影響力也早已超出了城市範圍。「譬如城市人覺得某本文學作品好,舉辦排行榜,那麼除城市人閱讀,鄉下人也會跟着讀。」他以個人經驗談到城市與文學的緊密關聯,但另方面又指出,如果任何事物都商品化的浪潮也衝擊到文學,那麼這種城市與文學的關聯也會害了文學。「所以如果大家都能共同想想辦法,像我看到香港作聯這些愛好文學的朋友一起出書辦雜誌,就很感動,因為文學的影響力就是這樣傳播開來。」
文學批評家陳曉明則認為「文學與城市」實際上也是如今大陸文學創作和當代文學研究中面臨的一大難題。他說:「我們有很好的寫鄉土中國的作家,但寫城市卻一直不太成功。這個與20世紀的中國背景有很大關係,在表現城市時,我們的歷史是破碎殘缺的。」他更認為文學創作最重要的是回到人性深處,並認為大陸部分作家寫城市是靠表現城市中對立的生存狀況,但這種方式是否最適切仍有待商榷。「可是表現城市在其他文明空間就可以實現,像電影那種視聽文明就沒問題,所以可能文學這種對中國來說像是農耕文明的方式,還有更寬廣的路要走。」
美國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院劉年玲則在發言中特別強調了香港對她個人創作的意義。她說:「如果沒有香港的中國文學,如果沒有香港這座城市,我可能不會用中文去寫作。」作為華僑,她認為對像自己這種試圖表達對中國情感中立的創作者來說,香港給了她一個特殊的機會。深圳作家協會主席李蘭妮則特別強調了「文學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比較奢侈,但如果沒有文學,城市就會失去它的溫度。」
嶺南大學客座教授在分享會即將結束之際,引用了魯迅的觀點「鄉土文學就是城市中人離開鄉下開始留戀鄉土從而產生出的一種文學體裁。」他指出,即使鄉土小說也是城市的產物,在文學創作的維度中,鄉土最終仍然離不開城市。■文:賈選凝 攝:劉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