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白先勇身着唐裝亮相。任永華 攝
台灣著名作家、昆曲製作人白先勇早前作客南開大學,為大家講述自己與青春版《牡丹亭》的十年之旅。
白先勇早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在美國留學後一直留在那邊教書。在異國他鄉,他看歌劇、聽古典音樂,學習很多西方文化,當反過來重新檢視自己民族的文化時,他有一種「特別的情愫」,覺得應該「搶救」中國文化。他認為,戲曲演出市場不樂觀,並非年輕人不喜歡,而是他們根本就不看。
為了推廣昆曲,十多年來白先勇在世界各地奔波,向各個年齡層、不同膚色的觀眾宣揚昆曲,並自稱為「昆曲義工」。他說,自己所倡導的昆曲演出就像是青銅器展覽,是一種文化展示而非商業活動。十年裡,白先勇帶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達232場,播灑下昆曲的「種子」,讓很多年輕人開始樂於接受這個不被人熟知的文化瑰寶。
「《牡丹亭》這幕戲和南開很有緣。」白先勇回憶起十年前第一次造訪南開的情景。那時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剛剛起航,但他承諾,如果將來場地條件允許,將率領青春版《牡丹亭》劇組為南開學子現場表演。隨後的兩年,他的確兩次率團到南開義演,場場爆滿。「南開是一所人文底蘊深厚的學府,有這麼多人喜歡昆曲不是偶然的現象。」白先勇說。
昆曲有「百戲之祖」的美譽,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是中國的「國劇」,它的美學在中國所有表演藝術中是頂尖級的,影響了京劇在內的眾多劇種。白先勇直言,近代以來國家內憂外患,為了救亡圖存,開始推廣西學,好像整個國家的教育史都在追逐西方的科技史,並把大部分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理工、醫學等領域,忽略了中華傳統文化。「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要靜下來檢討,這一個世紀以來的荒廢造成多大的後遺症」。
近年來,白先勇的關注重點已從昆曲演出轉向昆曲教育。他先後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台北大學開設昆曲課。白先勇說:「我的悲願就是希望在這個世紀,我們能夠進行一次『文藝復興』,這是我們民族自我救贖的方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欣 通訊員 陸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