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5月19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李嘉誠基金會合辦的「2014科技創新日」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這是李嘉誠先生投資內地的高科技項目,每一個項目都經過李嘉誠基金會在全球範圍內的甄選,涵蓋了農業、能源、生物工程、環境治理、醫療、大數據等領域,均是關涉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具有很強的科技引領性。
李嘉誠因擔心三件事情而睡不着
李嘉誠基金會董事周凱旋在啟動儀式上透露,李嘉誠因為擔心三件事情而睡不着。一是全球貧富懸殊的境況持續,而中國更有可能惡化;二是中國佔全球人口20%,可耕種地僅為世界的9%,安全飲用水只有6%;三是信任缺失,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未說真話。李嘉誠基金會在中國內地推廣國際先進科學技術,可以說正是為解決上述前兩個問題。而後一個問題的解決,則有待於國人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克服信任缺失帶來的弊端。
李嘉誠擔心中國貧富懸殊有可能惡化,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今年1月30日最新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全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其資產佔人類財富總量的近40%,而最貧困的50%人口所擁有的資產,僅佔人類財富總量的1%。報告指出,如不採取措施,這一巨大的貧富差距將使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持久和平的基礎毀於一旦。其中,報告舉例中國和印度兩個主要發展中國家,形容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強勁,國家整體財富增加,但財富並沒有均勻分配,導致社會的嚴重不平等。
推廣先進科學技術的意義
中國紓緩貧富差距的途徑,一是改善社會財富分配機制,二是科技扶貧。中國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自然條件特別惡劣的特困地區為主戰場,把提高當地農民收入和推動地區可持續發展作為主攻目標。中國科技扶貧針對生態恢復和整治,資源保護和利用,以及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李嘉誠基金會在中國內地推廣國際先進科學技術,有利於推動科技創新,依靠科技進步,開發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促進經濟轉型和科技成果轉化,解決溫飽進而脫貧致富,造福子孫後代。
李嘉誠擔心中國佔全球人口20%,可耕種地僅為世界的9%,體現了他對中國人飯碗的關切。雖然中國實現了農產品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跨越,但並不意味着中國的糧食安全可以高枕無憂。面對中國耕地嚴重不足的嚴峻形勢,要從中國工業化、城市化、信託網與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長遠戰略入手,李嘉誠基金會在中國內地推廣國際先進科學技術,也有利於嚴格守護18億畝耕地的「紅線」。李嘉誠擔心中國安全飲用水只有6%,他看到了問題的嚴峻。環保部今年3月14日發佈了首個全國性的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有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李嘉誠基金會在中國內地推廣國際先進科學技術,有利於加速實現生活用水清潔化和優質化,加快飲用水安全改造。
須從中華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
李嘉誠擔心中國信任缺失,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未說真話。這個擔心令人深思。今年2月,中國社科院發佈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稱,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再度下降,已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7成國人不信任陌生人。報告一出,引起強烈反響。
要填平「信任窪地」,就該彌合價值共識的裂縫。在多元社會中,對某些規則的恪守,比如誠信、公平等,應成為底線性的社會共識。信任氛圍的構築,公序良俗的形成,有賴於個體心靈習性的涵養。李嘉誠擔心中國信任缺失,反映了他對中國恢復傳統文化價值的渴求。李嘉誠的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堅毅、勇氣、有志、有識、有恆、有為、誠懇、可靠、寬容、公平、正義、洞察、智慧、尊重、和善、大方、勤奮、節儉、正直、誠信、誠實、誠敬、義氣、禮讓、平和等傳統美德,構成一個典型中國儒商的人格魅力,值得借鑒和學習。
實際上,習近平主席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指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傳承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託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着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景。習主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我們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
習主席列舉了許多中華文化珍貴的思想和理念,指出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習主席列舉了許多中華文化珍貴的思想和理念,與李嘉誠信奉的價值觀是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