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時下人怕胖,又晚吃飯,聞宵夜而色變。換了我們小學的年代,家裡五點就吃晚飯,到了九點就非常肚餓,況且小孩特饞,有得宵夜的晚上,就是特別歡樂的一宵。
首先指出港人的正確說法是「宵夜」,可說「而家食宵夜」或「我哋去宵夜」,不是電視劇字幕的「夜宵」。話說回來,為甚麼那時很多家庭都五點吃晚飯?我想是因為家家都有六七個孩子,晚飯吃得早是出於實際考慮:主婦吃完晚飯,還有大堆工作要做,比如小孩逐個洗澡。廁所只得一個,七個孩子,每人沖涼用上廿分鐘,也得花兩個半小時,另外還得用手洗晾衣服,那時沒人有洗衣機,全是手作,很花時間。忙得來,已八點多九點,小孩就邊等沖涼邊玩邊做功課。至於阿爸則很少跟我們吃飯,都是留起飯菜,等他七點多下班回來獨自吃。
我長大後才想到,早吃晚飯應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窮等人家省得就省,下午五點,先用白飯青菜魚仔填飽六七條「化骨龍」的肚,九點多再餓就去睡覺,睡了就不覺餓,醒來又是新一天。總之早吃晚飯,就能省錢。
偏偏阿爸是愛宵夜的人。他其實很瘦,生平也沒吃過甚麼美食,只是刻板的生活裡有些小小的心癮,比如抽煙和吃宵夜。有時他會買點餅乾回來,但都不是我們說吃就吃的,必須要阿爸批准,才能一齊當宵夜分着吃。最常買的是土炮「克力架」餅 (即crackers音譯,其實就是英式鹹脆餅乾,以Jacobs牌為上品),或在街市買的各色散裝甜味茶餅。大人怕乾,就會沖杯普洱茶,把鵝蛋形的甜茶餅放到熱茶裡浸一浸才吃,我們也學着。那種甜餅乾浸過熱普洱、半脆半溶的口感,是我們童年特有的滋味。
更豪的宵夜,就是嘉頓生命麵包和「忌廉」威化餅。如果是夏天,阿爸又有閒錢,就會買紅豆雪條、牛奶公司甜筒甚至大西瓜。而阿爸至愛的宵夜,就是自己用火水爐,「灼」一個蝦子麵,下點豉油,邊吃邊看《歡樂今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