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修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特首的普選不是獨立國家的普選,而是在「一國兩制」下的地方性選舉。所以特首普選既要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更要考慮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確保普選必須與「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相互適應而非對立。因此,普選必須堅持落實提名委員會機制,而且要加強其權責,才能保證選出一個愛國愛港的特首,才能確保普選符合香港的實情。
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近日會見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訪京代表團。在談到對香港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問題時,他指出香港行政長官普選必須遵循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規定。如果選出來的行政長官與中央政府對抗,香港則必定會出問題。這是今年繼張德江委員長、李源潮副主席分別表明中央政府對香港普選的立場以來,俞正聲主席再次表達中央政府對香港實現普選的堅定立場,表達對香港市民期望實現普選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對香港特區政府致力推動普選的關注和重視。
提名委員會機制符合歷史發展
對於如何保證政改諮詢的正確方向,確保在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框架內實現普選,保證普選出來的行政長官符合愛國愛港的標準,筆者認為,關鍵是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機制設計。要從香港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香港的過去和現在情況,通盤考慮第一階段政改諮詢的民意基礎,產生一個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又有民意支持的提名委員會。而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縱觀香港在港英管治的歷史,沒有普選經驗可以借鑒。港英管治香港超過150年,實行的一直是英國憲制。港英政府的主要官員,大多是從英國派來,港督由英國政府任命,代表英國政府的立場,保證英國的發展利益和國家安全。由港督領導下的港英政府只需要對英國政府和英女王負責。那時候的香港人沒享有政治民主權利,社會地位低微,發展處處受到制約。
香港回歸祖國後,憲制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表現在香港是中央政府管轄下的一個特區,即是在中國主權下享有高度自治的地方行政區域,並非是獨立的政治實體。高度自治不是特區政府固有的權力,而是中央通過基本法的授權。這說明香港實行的普選不是國家層面的普選,只能是有別於其他省、市、區的一種地方性選舉。所以行政長官普選的立場和原則,既要考慮選舉本身的公平、公開、公正的因素,也要考慮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以及香港繁榮穩定的長期利益,確保普選制度必須與「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相互適應而非對立。
按照「一國兩制」的設計,香港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工商界的經濟社會地位,在香港得到重視,並發揮重要作用。工商界在提名委員會的架構也應比照選舉委員會的組成,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這個基礎上實現普選,一方面要考慮民主進程的循序漸進,不可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按照「一國兩制」方針,根據均衡參與的原則,兼顧社會各個界別、各個階層的政治利益和民主權利,實現香港的普選就會水到渠成。
提名委員會制度具民意基礎
在政改首輪諮詢結束之後,明報委託港大民研所做的最新民調顯示,支持提委會提名的市民持續上升,由去年4月的44%上升至最新的51%;而反對者就由同期的35%跌至28%。是次調查在5月14至20日進行,以電話隨機訪問約1000名市民,調查在過去一年一共進行5次,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於提委會的支持率是持續上升的。調查說明了大部分香港市民是理性和務實的,港人在推動政改的同時,並不希望政改脫離現實,違反基本法,破壞香港和中央的良好關係。
提名委員會的權責只可加強不可削弱
對於特區政府即將開始的第二階段政改諮詢,提名委員會的責任和權力,只可加強不可削弱。重點要對提名委員會組成問題,進行社會公眾諮詢。諮詢的重點要圍繞提名委員會的組成進行商討,必須符合香港實際。之前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組成,積累了選舉的相關經驗和實踐,為普選行政長官的提名委員會設計,提供有參考價值的依據。也就是說,參照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法,集中針對提名委員會組成進行諮詢,包括提名委員會的委員來自四大界別31個行業;提名委員會的名額應限制在1200名左右,或者按照同一比例進行增加或減少;行政長官候選人人數,應以2-3名為宜;提名委員會的提名程序,以少數服從大多數為原則,採用過半票數通過的民主程序;候選人和最終選出的行政長官,都要符合愛國愛港的標準。
|